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曲哲涵:生活不应该只有奢侈品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3日 11:2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在店堂二楼,一位女士正在刷卡埋单,她看中了一款标价为16000元的路易·威登拎包。几分钟后,她出现在路边的公交车站。此时,你不会想到这位女士手里的路易·威登拎包,花费了她4个月的薪水。”——这是一段描写当下中国普通大众对奢侈品狂热追逐的经典文字,读来滋味别样。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希望购买质量、设计、信誉、牌子更好的商品,这无可厚非。富裕人群青睐“昂贵、独特、稀缺、珍奇、能彰显身份”的奢侈品,也是一种能被大众理解与认可的消费选择。至于一只牛皮手袋标价十几万元、一张床几百万元,咱也不能说人家漫天要价。毕竟,“大牌”们从手工作坊起步,兢兢业业,百炼成“奢”,技艺、文化、创意还有品牌的历史很难有统一的量化估价。

  奢侈品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合理章节。可说到底,奢侈品消费只是个“小众话题”。在中国,真正消费得起奢侈品的,真正有闲情逸致瞄准奢侈品的,应该只是先富起来的那少部分人。而当全社会开始沉迷于一种对奢侈品的无限憧憬与崇拜中,这个社会对财富与浮华的顶礼膜拜,往往超过了对财富来源的关注和对财富缔造者的尊重,令人忧虑。

  一位朋友发现,她挎着香奈尔的手包逛商场时,售货员格外热情;还有一位朋友感叹,他开奥迪和开捷达车去公共场所,被引导停车的待遇“简直天上地下”……不是奢侈品拥有者,而是奢侈品,决定了他或她是否被社会认同。某女政协委员围着LV限量版丝巾参会、某名人妻子挎着爱马仕包出镜、某明星巨钻加身展示阔太身份……大小媒体充斥着奢侈品的香氛艳影,以此提亮人与事的知名度,放大社会的富裕度,模糊时代的价值尺度。

  20年前,一名农村大学生为了拥有一件“拉毛”上衣,逼得老父亲卖血,这一事件成为全社会的道德靶子;而今,许多年轻人一边住着父母用养老金支付的房子,一边近乎疯狂地追捧奢侈品牌,却很少被指责。30年前,中山服的上衣兜留出一个小孔插钢笔——这样的“时尚”在今天看来十分土气,却是改革开放之初全社会尊重知识、奋发上进的生动写照。现在,白领聚餐往往成为奢侈品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会,中学生熟悉大牌却不知最伟大的科学家,买不起真名牌的人也要拿一堆假名牌撑门面……笔者在某省参加一个会议,会前10多分钟,当地官员们聊天时的热议话题竟然也是奢侈品!

  马克思说,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而时下的“奢侈品拜物教”无疑助长了物质享乐主义,悄然侵蚀着一颗颗心灵,误导着众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亟需好好警醒反思了。

  比起奢侈品的种种奇事轶闻,普通百姓更想知道的是:究竟哪些人在消费奢侈品?合法致富的人有多少?吃“垄断大餐”的占多少?那些在全球购豪宅游艇私人飞机、在艺术品拍卖行一锤定音的中国买家们,是如何“发达”的?不断爆出的官员“名表门”、“名烟门”背后,折射出哪些不光彩的掠财手段?拨开“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的珠光幻影,我们更应关注并打开那侵蚀大多数人权益的“财富暗箱”。

  人们喜欢奢侈品。但,生活绝不应该只有奢侈品。

(曲哲涵 原题:生活不等于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