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戎国强:不让“娃儿废了”是政府职责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7日 07: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钱江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如果我再不回到他身边,我这个娃儿将来就废了。”26岁的魏东伟在义乌某电子厂已经工作了6年,今年回到了老家河南鹿邑。春节刚过,义乌方面承诺把他的工资加到2600元,可魏东伟根本就不为之所动,他铁了心要跟4岁的儿子在一起。“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能让娃再跟我一样,宁愿少挣点,也要培养好他!”

  《广州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并演变成各种社会问题。鹿邑县一名教师告诉记者:“现在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是‘打手’,随便给他们两三百元,几十个学生就出来了,让打谁就打谁。”难怪魏东伟说“如果我再不回到他身边,我这个娃儿将来就废了”。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不能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就读,具体原因很多,但关键还是城乡二元格局,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划分成两个人群,权利、待遇的差别被固化、“合法化”, 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城就读,政府(包括教育部门)也没有像解决其他问题那样为此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XX办” 去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如果有学校能设法招收一些民工子女就读,那就是“爱心”了;屡见报端的所谓的“新××人”这个名词,也只是道德意义上的提倡,没有刚性约束力,并不能改变农民工权利贫困的现状。

  魏东伟的选择说明,很多农民工觉得,进城打工的代价太惨重,太不值得。为了孩子成长而不再外出打工,就农民工自身而言,是认识上的一种觉醒,一种进步,也是城市文明影响的结果。但是,经济的发展却承受不起这个觉醒,“民工荒”已经迫使很多企业推掉订单,关停机器。长此以往,企业受不了,GDP受不了。一些企业想出各种办法来吸引农民工,除了提高工资,还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还增设夫妻房、娱乐室等等——这表明,企业主已经意识到,再也不能只是把农民工当作劳动力、当作工作机器来使用了,要满足他们作为“人”的需求。企业此举,虽然是无奈之下的应对之策,但至少表明农民工追求权利平等已经被社会承认和接受。但是,这还不是政府行为,农民工权利还未在制度层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虽然通过社保可转移接续、“新农合”等办法提高了对农民的保障水平,但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权益差距还是很大。魏东伟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二元格局对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已经结结实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改变城乡二元格局,或者解决二元格局下的权益均衡问题,也已经是一个不容拖延、回避的问题了。

  魏东伟的孩子才四岁,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太长,或许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魏东伟现在选择留在家里还为时不晚,但是,很多农民工留在家里很可能已经晚了,那些沦为“打手”的农民工子女,靠他们的父母的能力或许很难改变他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废了”!这个“废了”的人群中,还有进城打工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部分“农二代”。社会——主要是政府——应当为此投入力量,提供救济。这是基本责任所在,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