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谭浩俊:像重视城市投入一样重视教育投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13: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相比于物价、房价、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几年,有关教育投入的问题似乎倒有点被“边缘化”了,而事实上,教育投入一直是一个让人担心、令人纠结的难题。

  自打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上世纪末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起,人们一直对此保持关注,担遗憾的是,这一目标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按4%最基本的目标测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已累计“欠账”16843亿元。比较而言,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早就超过了4%,一些中低收入国家还超过了5%。

  对此,专家的解释是,统计的口径不一样,而有关方面的解释则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能力。这样的解释或许有一定道理,但都不是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不到4%的充足理由。因为,从这些年中央到地方在铁路、公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情况来看,政府并不是没有增加教育投入的能力,而是没有投资教育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仅去年一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筹集了数万亿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和道路建设,就相当于一年教育总投入的几倍。而这些投入,也不象工业投入一样有产出,更多的都是建立在土地财政的基础之上。而这几年在轨道交通、铁路、航空等方面的投入,也是动辄几千亿、上万亿的投资,特别是铁路投资,仅高速铁路就投资高达几万亿。

  加大对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和城市生活的硬环境,本身并没有错,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教育、科技等软环境的投入。如果软环境上不去,即便硬环境再好,那也是一副空架子。

  这种结果的出现,显然与地方政府在执政理念、执政思维和执政目的方面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硬环境建设可以从工程和项目的形象上给执政者带来直接的政绩与感官体验,并成为升迁和重用的筹码。相反,软环境建设却不能立竿见影,甚至会给后人做嫁衣,自然难以激起执政者的兴趣和热情。

  地方政府的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的投入方面,在其他民生问题上同样存在。如医改、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地方政府都会以财政困难为借口,尽可能地减少这方面的投入,而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建设等。这些年,数万亿的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有多少是用于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项目呢?又有多少是用于保障房建设、医疗卫生和教育方面呢?

  如果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也象城市建设一样,行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早就超过4%了,教育方面的人才也就不会流失了,贫困地区的师生也就不需要在危房中上课与听课了。所以,对行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4%的问题,不仅要作为一项目标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更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交待给地方政府。就象房价一样,达不到目标,就要追究地方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只有这样,4%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