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复兴时评:核辐射抵国内,信息公开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14: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复兴评论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日本核辐射危机依然阴云未散,核辐射担忧也蔓延到我国。虽然“福岛核电站辐射超标10万倍”这样的现实“远在天涯”,但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却为这层担忧蒙上了“近在咫尺”的感觉。不过,卫生部日前已经专门发布《放射性核素碘-131健康相关知识答问》,明确表示虽然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抵达我国境内,但浓度极其微弱,对公众健康不构成危害。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北京、东北、沿海等14个省市已经开展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
 
      这种及时的知识普及和监测工作,对于平复核辐射危机下忐忑的人心意义重大,以科学战胜谣言,以理性驱走恐慌,乃是处理这类危机事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不得不说的是,卫生部门的知识普及,以及14省市开展的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还远远不足以让我们完事大吉、安之若素。监测只是一种介入和防备的手段,如何及时、如实地反馈监测信息,做到百分之百的信息公开,还公众知情权,才是应对放射性危险的关键。
 
      说实话,知识普及固然重要,但在类似核辐射危险这样的担忧乃至恐慌之下,知识理性显然不足以安抚躁动焦虑的人心,前段时间喧嚣一时的抢盐风潮就是例证。虽然疾控专家和媒体反复澄清,食盐里碘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盲目过量吃碘盐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知道上述知识的人仍然去抢购碘盐。那份心中的焦虑和恐慌,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无知,而是源于没有安全感。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政府及时出面辟谣,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保证碘盐供应,这才缓解了公众绷紧的神经,抢购碘盐风潮随即烟消云散。
 
      14省市开展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提前预警的可能。放射性物质监测,其实并不是一个技术难度超高的工作,难的是监测结果能否及时而毫无保留地公布公开,以及监测部门和相关专家如何取得公众的信任。从上述新闻后面的网友跟帖中即可看出,网友的担心并不是技术水平够不够,而是相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如实公布,相关“砖家”值不值得信任。也就是说,监测这个技术活很简单,但监测结果的公开发布以及信任感的建立,才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事求是地说,在以往的很多危机应对型事件中,相关部门和专家时常伤害公众的知情权、透支公信力,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和捉襟见肘的尴尬场景屡见不鲜,由此在公众心中埋下了不敢信任的种子。比如,“瘦肉精”十多年前就被禁用了,据说也一直处于“检测”之中,但“加精猪”还是走上了肉档;“三聚氰胺”本该在三鹿事件之后销声匿迹,但后来竟然又多次冲出检测的重围,阴魂不散。在这样的监测语境下,难免会生发信任危机,而要改变这种不信任的局面,重树公众的安全感,就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百分之百的坦诚——不掖不藏、不拖不延,坦诚布公、赤诚以对。
 
      具体到目前北京、东北、沿海等14省市开展的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来说,监测只是一个前奏,一种手段,以可信的监测结果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及时并如实地公布监测结果,为消费者的消费判断提供科学的“情报”,为食品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这才是目的,才是开展监测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监测出什么结果固然重要,怎么保障消费者对监测结果的知情权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