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新媒: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2日 10: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文章,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仍然扮演着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抱怨的对象。公众对国企的不满有其深刻的原因,因为国企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经济乃至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国企的进一步改革不可避免;不改革,国企不仅无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造成巨大的冲击。

  国企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很多方面都作了尝试,但整个1980年代并没有找到改革的突破口。真正的突破口发生在1990年代,是在朱镕基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当时政府的做法主要有三。一是国企的法人化和企业化。此前,国企很难说是企业,因为其承担了很多非企业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也有政治和社会功能。这种形态的国企当然和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想吻合的。1980年代所做的只是放权让利,即政府把更多的利益让渡给企业,使得企业有动力去追求利益。朱镕基期间政府实行的法人化目标,是要把国企转型成为真正的企业。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不同的方面,目标的达成也需要一些时日。当时的改革强调的是把诸多社会功能从国企分解出来,这方面也的确做到了。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国企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失竞争机制。在1980年代,在国企之外开始产生一个非国有部门。但这个非国有部门并没有对国企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到1990年代,大多数国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990年代开始对中小型国企实行“放小”政策,即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民营化过程尽管出现了包括被称之为“国有资产流失”等在内的问题,但方向是对的。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想象那么庞大的国企能够走出亏损的困境。民营化大大提高促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民营化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即达成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大体平衡。而此前,国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力量的平衡也反过来促成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三是组建大型国企集团,即“抓大”战略。“抓大”就是在关键的领域,通常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通过组建大型国企来强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方向也是对的。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扮演一个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国际经济领域。因为全球化,中国企业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但在关键的领域毫无竞争力,国家因此意图通过组建大型国企来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