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雷泓霈:“唯分是从”折射观念陈腐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5日 17: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漫画/唐春成

  高校生源大战硝烟弥漫,愈演愈烈。继前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发表措辞严厉的《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后,昨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通过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有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7月3日《南方都市报》)

  为了得到高分学生,竟然不惜扔掉大学应该具有的尊严和教育体面,就像小商贩一样极尽能事,无限屈尊,真是教育的悲哀啊!

  挖高分学生,就是想借助高分金字招牌证明自己具有卓尔不群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做法放在前几年尚可理解。今天,高等教育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很多考生已将选择的目光投向国外大学,数据也证明,未来职场状元很少是“高分学生”,可这些所谓名校的教育竞争还停留在唯分是从的世俗层面,未免有些陈腐。

  这些年,高校的社会口碑在下降,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观念的落伍。高等教育评价停留在单调的分数性考试中,社会实践能力在考试模式的比重非常低。高校太强调“学术力”,而忽略了实践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另类人才的宽容、赏识和提拔。不少学生觉得,“在大学没有学到东西”、“后悔上大学”等。

  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就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香港的大学2005年也曾拒绝10位内地“高考状元”。因为他们更有独立自主、充满个性的录取标准,除了看考试分数,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情商、创造活力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等进行测试。所以,他们才会将“高考状元”看得非常轻。他们的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化和社会适应能力远比我们高。理性认识高考状元,而不是追随世俗,这才是大学精神的真正所在。

  虽然目前的高校录取模式具有局限性,只要高校跳出“分数崇拜”的圈子,在高考成绩之外,再设置一个“综合加试”,同样可以将那些“学习呆子”筛查出去,而将那些不是高分但却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就是不举行此类考试,对低分的另类学生也大胆、积极录取,也可以落实这种教育观念。

  更多高校注重分数考试,也注重创造性考试;注重高分效应,也注重发展效应,就能形成科学、理性和良性的教育文化,非高分学生也是优秀人才,比那种单纯的“单打一”要科学得多。这样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一哄而上的“高分崇拜”才有望真正降温!(雷泓霈)

责任编辑:赵春晓

热词:

  • 高考状元
  • 高分
  • 学生
  • 社会情商
  • 考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