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复兴时评:“三公消费”从暗室走向室外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7日 15: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复兴评论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陈方

      去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489.18万元,今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162.62万,比去年实际支出缩减超过三成。7月6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去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据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成为继科技部之后又一个响应国务院号召晒三公经费账本的中央部门。然而,遗憾的是,科技部的积极响应并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追随,反而变成“孤家寡人”,至今除了中国工程院之外鲜有其他部门效仿,公布三公消费,多数中央部门“爽约”了。(《京华时报》7月7日)

      今年3月8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在线访谈时说,2011年,财政部将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其中,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舆论当时对此寄予无限期待,普遍认为,公开“三公消费”中央部门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民众有期待,国务院也在三令五申推进“三公消费”的公开力度。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2011年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都要公开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部门预算。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当科技部相应国务院号召成为第一个晒“三公消费”的中央部门时,网民们的第一反应是,相对算是“清水衙门”的科技部带头公开三公消费了,那些“肥得流油”的部门是否也该公开了呢?中国工程院如今公布去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据,成为中央部门第一份曝光的三公经费决算数据,但是相对于其他中央部门而言,它依旧算是“清水衙门”,它的公开能否具备示范带动效应,从多数中央部门爽约的情况看,民众只能对此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公众监督政府,既是要监督政府如何行使权力,同样也是要监督政府如何花钱。对于“三公消费”,即便是“局内人”也承认其中存在大量铺张浪费现象。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就痛批目前公款奢侈成风浪费惊人。这些年来“三公消费”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出钱的纳税人没有真正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渠道。缺乏监督,政府部门就会缺少自我约束的动力。而监督的前提是什么?信息公开。信息不透明,公众又谈何监督。

      多数中央部门为何不愿公开“三公消费”,这其中并不存在“技术难题”。从前有关部门在搪塞“三公消费”信息公开时,总是强调现行的财务报表里没有设“公款招待”、“公费旅游”等项目,林林总总的项目经费都被包括在“公务经费”里,公众要求公开的具体项目还无法走“小账”和“细账”。但今年3月初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的表态已经充分表明,只要有公开的勇气和决心,“三公消费”的账目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向公众呈现。多数中央部门不愿公开“三公消费”,公众基于常识判断,也能推断出其中的“秘密”——无非是这消费中有一些“权力自肥”的内容“不能见光”,一旦公开,公众便可以从中窥视其猫腻,而有关部门又无法自圆其说来说服公众。

      建设“阳光财政”是大势所趋,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也必须从暗室走向室外接受公众监督。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公开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显示了政府接受公众监督、建立民主财政体制的意愿,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预算公开恐难成真。近年来,舆论和学界一直呼吁将财政预算公开纳入法治轨道。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指出,中国的财政预决算公开,首先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希望修订中的《预算法》在预算公开方面有所突破。另外,为确保预算公开,应当尽快把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法律。

      事实上,在中国目前政府官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体制下,问责机制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监督和反馈机制,预算公开与三公消费公开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成为“半拉子工程”,这从多数中央部门爽约“三公消费”公开的现实中已经显现出来了。

责任编辑:田智钢

热词:

  • 复兴时评
  • 三公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