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毕晓哲:“三公”预算不如集中公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8日 13: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7月6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去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据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2010年工程院实际支出489.18万元。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时间表,中央部门应于今年6月公开三公经费。除率先公开的科技部外,中国工程院迟到一周,而其他中央部门对此承诺则纷纷“爽约”。(7月7日《京华时报》)

  就在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这标志着中央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三公消费”走向全面公开的第一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部委层面的“三公消费”却推进受阻,目前也仅有科技部(仅正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不包括决算)及中国工程院响应了中央号召,其他60余部委“三公消费”依然在打“哑谜”。

  绝大多数部委未按时限公开“三公消费”,原因并不复杂。一者,公众未免会猜测一些部委三公消费“水太深”,也或存在违法违规支出消费的问题,怕被问责迟迟不敢公开;二者,不排除有些部委会认为谁先公开谁吃亏,“等比自己有更严重问题”的部委先公布了,自己再行公布,这样的舆论压力会小些。于是,能拖一天算一天;三者,缺乏刚性问责支撑,即使不公开也没什么,也有“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等,导致6月底公开“大限”到来之时,下属部委依然我行我素。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排除是“三公消费”公开机制安排上不科学所致。“先中央,后部委”理论上行得通,但由于对部委的抵制和“扯皮”心态估计不足,也由于缺乏相配套惩戒举措,出现“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的状况实是必然。就此,笔者以为应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三公消费”公开思路,由安排部委自发自觉主动公开,为由中央(可以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公开,由中央统一将所涉及部委三公消费具体情况统一公开。当然,不排除中央对个别部委“三公消费”情况也有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但并不难解决。可以再行由部委主动向中央申报,对不主动申报者完全可以由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介入调查知悉。

  换言之,由中央统一公布下属部委“三公消费”情况和各部委自行公布,两者并不矛盾,甚至还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和上下监督关系。假设部委不积极公开,中央也会如约公开,最终,部委在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主动公开。这是公众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实践证明,由政府统一公开各部门预算情况尤其是“三公消费”情况是可行的。2009年,广州财政部门就曾经在本级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主动公开了下属各部门的财政预算,此举在国内首开先河备受赞扬。但同样是在广州,由于2010年财政部明确规定,大预算由财政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各部门自己公开,部门预算公开就变成了“部门自己的事了”,结果在2010年各部门预算公开效果“一落千丈”,市级部门财政预算公开的程度从100%骤然降至18.4%。以上事实说明,完全依靠部门自觉是不太靠谱的,敢于“单兵突进”的勇士毕竟是少数,与其“等着、靠着”部委像中国工程院那样“自觉”,倒不如搞“釜底抽薪”式的由中央统一公布。至少从目前来看由中央统一公布下属部委“三公消费”情况,应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

(毕晓哲)

责任编辑:赵春晓

热词:

  • 三公消费
  • 2010年
  • 部门预算
  • 哑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