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邓海建:冠军沦落的反思与追问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8日 15: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千龙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北京大运会,张尚武获得男子吊环金牌。


7月15日,东单,张尚武展示体操动作。

  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张尚武被曝在北京街头卖艺引起关注。张尚武表示,2001年参赛时并不是大学生,为了参加比赛,领导让其充当北京体育运动学院的大一学生。退役后,张尚武提出到北京体育运动学院上学,遭到拒绝。(7月17日《新京报》)

  一个前世界冠军,沦落到街头做托马斯全旋卖艺的地步,着实令人唏嘘。这几天的媒体,连篇累牍的表达着善意的同情、悲愤与质疑——怪举国体制没有让张尚武过上刘翔、郭晶晶般幸福的日子,说张尚武式悲剧是中国体育机制上的耻辱,加上“冒充北京体育运动学院大一学生”的桥段,似乎更佐证了社会与国家在张尚武个人命运上的历史责任。

  有人说,世界冠军尚且落魄如斯,不免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这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不过是个绚丽的肥皂泡,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逻辑。体育冠军一定是人生中的冠军?“高考状元”一定是未来的尖端人才?生活从来没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规则,硬是让所有的世界冠军都走上了“通天大道”——这样的秩序反倒悬疑重重。尽管我们可怜这个潦倒的孩子,但从概率上说,一个张尚武,其实远不能证明或说明什么——更何况,举国体制从没有“刻薄”一个世界冠军,相反,他们享受到的不是过少的殊荣与优待、不是寥落的机会与路径,而是比常人多得多的“那部分”。

  感情有时蒙蔽理性,而制度当秉持起码的清醒。别忘了,厚奖李娜的争议还没结束,舆论又要求此般机制对张尚武“负责”——这究竟算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呢?有一个细节是值得警惕的:尽管我深信张尚武所述或为事实,但在公众作出价值判断的时候,只听一方的声音即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张尚武事件果真是运动员保障机制的错误?

  有接受新华社采访的体操业内人士表示,就张尚武的个案而言,这并非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并不是体制导致他犯罪,这是一场个人悲剧。体制不能完全负责你的一生,路还得自己走。和所有走向犯罪的年轻人一样,张尚武的问题有着社会、家庭、个人层面的多方原因。”《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许绍连在微博中,也揭示了其中根源,并直言从希望之星到现在的乞丐,责任主要还是在自己,“他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是不是也算咎由自取呢?!”这样的反思与追问,可能更切中肯綮。

  对一个公共社会而言,泛滥而无尺度的同情和落井下石一样可怕。冠军只代表过去的荣誉,它不是人生的VIP,在秩序与规则面前,人生的流向只会取决于内心。即便体制好、保障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前橄榄球巨星辛普森、前拳王泰森等,同样会沦为阶下囚或陷入生存窘境。在中国,既有李宁这样成功转型的运动员,也有可能出现张尚武这样的例子,而我们的各色冠军,首先当对此警醒。 (邓海建)

责任编辑:田智钢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