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刘维石: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底线不能一再降低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10: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工人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据8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该报8月15日报道的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花钱雇临时演员制作节目,在节目播出时,也没有标明是“演员扮演”、“现场模拟”,让众多观众信以为真一事有了下文,目前,该节目已被停播。

  若不是观众看了这期《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后愤怒不已,开始“人肉”当事人,不知道真相还要被掩藏多久。究竟是节目组纯粹虚构了这一故事,还是有故事原型而以表演的方式再现,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期节目误导了观众,挑战了人们的人伦、道德观念。

  时下,类似的情感互动类节目遍布电视荧屏,有调解家庭各种矛盾的,有相亲的。经常是,一家人为了一套房子争得面红耳赤,父母因为不满意子女的男(女)朋友而对其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上一两个小时,越调解越乱;不少相亲节目的男女嘉宾答和问根本不着边际,幼稚偏激。

  电视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因此,媒体的社会公信度、社会责任才越来越被看重。而时下一些情感类节目出现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媚俗、庸俗、低俗和无聊,底线越来越低,甚至没有底线,什么都可以编造,什么都可以虚构,无中生有,混淆视听。人们开始疑惑,现实中真有这么多不孝的子孙、不和睦的家庭和物质金钱至上的青年人吗?当然,对此类津津乐道、看得有滋有味的人也大有人在,反正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

  而一些电视台和栏目组之所以热衷做这样的节目,无非是想提高自己的收视率,而高收视率则意味着高关注度,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也丰厚。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业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传媒业当然也不能置身世外。媒体要生存,就必然面对市场的冲击甚至诱惑。如何在金钱和道德之间把握自己的底线,是每一家媒体都必须认真思考的。媒体因公众需求和关注而生,媒体也应该对自己的栏目、节目、报道负责,对公众负责,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刘维石)

责任编辑:田智钢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