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李记:苦学过时知识何谈创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08: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大型企业落户中国后,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对员工的培训,因为这些新员工从大学出来,无法立刻上手。”9月21日,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上中外多名专家指出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太滞后,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9月22日《扬子晚报》)

  如果现今的大学生,依然还在苦学80年代的知识,何谈能力培养,何谈技能掌握,又何谈开拓创新?当然,应该明确,这里所说的,都是应用型学科的学生的培养。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对人文社科类,还是对理工农医类的大学生们来说,掌握好基本扎实的理论知识,都是必须而必要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问题的讨论:应用型学科学生的培养,应该掌握最新的实践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生而言,讲求知识学习的实用性,也应该被着重强调。

  前不久和一位朋友闲聊时谈到,本科计算机系毕业的他,在初到单位时,竟然发现自己不会基本的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操作。对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类似的“专业学习脱离实际”的情况,相信也多会碰到。这也就是报道中一位德国教授所说的“德国企业最头疼培训中国学生”的原因。现实中,一些毕业生毕业后还要到技校培训才能“上岗”的事,也屡有发生。诚然,大学讲究专业的分类、强调培养的侧重,不能一味地讲究实用性,但是,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操作能力都不具备,那不得不说,改革陈旧的重知识、轻技能的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其实,类似的声音,近年来屡屡都会出现。而具体到现实,“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样的状况,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舆论的追问,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一份独立与清醒,但是,如果大学一直以来都固步自封,将乏力和迟钝视为“个性”的话,那么,大而言之,回答“钱学森之问”注定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小而言之,对很多大学生而言,他们注定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所以,当“知识陈旧”、“专业学习脱离实际”的问题再次被提出后,相关方面应有思考、回应并作出改变的行动。

责任编辑:赵春晓

热词:

  • 苦学
  • 学科
  • 大学生
  • 扬子晚报
  • 教材
  • 上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