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作者:郭松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为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命题是非常及时的。而在我看来,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关键一步,就在于能不能首先重建文化自信。因为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即便“发展”和“繁荣”,也只能是商业文化、封建文化等,而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一个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过程。
在清王朝的所谓“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开始一路下滑,同时健康的核心价值观也开始一路下滑,嘉庆时就有“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的说法,鸦片战争爆发时,清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极度腐朽。核心价值观的衰落导致了腐败,腐败导致了失败,失败导致了文化自信的丧失。
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痛定思痛,绝处逢生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也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声音“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所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无疑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国文化自信的再次失落,应该说始于80年代。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了,发生一些曲折,这一点毋庸讳言;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限制,不得不选择了一条“高积累、低消费”的道路来实现工业化。
如此一来,在80年代初打开国门后,从精英阶层到平民百姓,无不惊讶于西方丰裕的物质消费水平,由于不能客观地认识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许多人进而开始怀疑中国选择的道路是不是正确,甚至产生了失败主义情绪,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全盘自我否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自信更是降到了谷底。一时间,谁把经济从公有、计划搞成私有化、市场化,谁就是改革家,谁在娱乐消费方式上突破大一点,谁就是勇于开拓,敢于开放。结果被解放出来都是私欲、物欲文化,个人主义、情爱、情欲至上,一时间,大众文化中除了情爱、低俗,就没有什么内容了。而宣扬道德奉献反倒被认为是虚伪的,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原始的私欲、物欲、情欲文化成了新思维、新观念,甚至在事实上成了一种主流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今年年初,《红旗文稿》上发表了署名“云杉”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其中关于如何重建文化自信的问题,云杉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等三大路径,可谓高屋建瓴、气势如虹,的确,文化自信的重建,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大格局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是稳固的。
以笔者的理解,云杉提出的重建文化自信的三大路径,其分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不忘本来”应该是基础当中的基础,因为它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本来”,才能谈得上正确地“吸收外来”,正确地“着眼将来”等问题。
在如何“不忘本来”的问题上,民间学者也有很多思考,比如著名的文化学者甘阳先生,就曾经提出过“通三统”的主张,他认为,在当代中国,存在三种文化传统,“一个是改革开放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包括很多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概念例如自由和权利等等。另外一个传统则是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平等,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传统。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毛泽东时代的平等传统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表现得非常强劲”,“最后,当然就是中国文明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传统,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传统”。甘阳认为,未来“必然要同时承认上述三种传统各自的正当性,并逐渐形成三种传统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补充的格局”,即“通三统”。
在笔者看来,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最关键的一环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垄断,因为如果我们始终把西方作为唯一正确的参照系,则中国就永远是一个需要被改造的客体,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永远无法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参照系,提出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中国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建立起来。
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巩固,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