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央视网评:鲁迅,敢于说真话的大厦“监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09: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央视网评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刘颂杰

  75年前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于上海虹口,年55岁。他的早逝让后人有种种的想象:假如长寿一些,他的人生会怎样,他将写下怎样的文字?1936年底,他会看到“西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内战硝烟又起;1949年,江山易手;1957年……没错,熟悉历史的人知道,正是在1957年夏天,翻译家罗稷南提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其实我们无法对历史做出任何的假设,甚至于我们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到底孰真孰假,都没有把握。鲁迅身后,亦难逃被消费的命运。在大陆,他被定论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台湾,他的作品因“反动”而被长期查封;而海外华人,也有左派将他视为“精神领袖”。一个人就这样被各种政治势力各取所需,各自消费。

  然而“真实的鲁迅”却面孔模糊。以至于几十年后,他的后人要大声疾呼“鲁迅是谁?”2006年,笔者在香港采访正在策划鲁迅逝世七十年纪念活动的周海婴、周令飞父子,活动的主题就是——“鲁迅是谁”。其实,对于大陆“长在红旗下”的人们来说,心中早就有一个模式化的“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所以倒不如反过来问:鲁迅不是谁?

  鲁迅并不是一个不惜肉搏、你死我活的斗士、革命者。周海婴说,他的父亲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鲁迅早年在日本加入光复会,上面曾经要派他回国暗杀满清大员,他问:如果我死了,我母亲怎么办?最后光复会放弃了这次暗杀计划。又比如,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我们只背过鲁迅写下的义愤填膺的《纪念刘和珍君》,却不知道在学生上街游行之前,鲁迅曾经劝学生不要去。“他看透了这些,他知道不仅没有效果,还要冒生命危险,不值得。”

  鲁迅并不是政权的颠覆者,也不是大厦的拆毁者。正如周海婴对笔者所言,“在鲁迅的时代,共和国大厦刚刚建立没多久,在这座大厦建设的过程中,到底鲁迅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肯定不是拆毁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监理、监工。发现有不对的地方,有偷工减料的,不安好心的,他就不客气地指出来,结果惹毛了一些人。”

  一个敢于对现实提出批评的知识分子,这正是鲁迅的真实角色和价值所在。类似鲁迅这样的敢言者,在他的时代并不算少,这代人的知识分子风骨着实令人钦佩。今天我们回望鲁迅,不论其他,如果能学到一点“说真话”的精神,也就没白纪念了。

  还必须指出来的是,鲁迅其实是一个收入相当丰厚的“监工”。其生命的最后九年,完全靠版税和稿费为生,月入700大洋,而普通一户市民的月开销平均不过40元。一方面,鲁迅在毫不客气地批评体制,而另一方面,体制给了他体面的生活和写作的空间。

  这么一想,罗稷南在1957年提出的问题就实在令人尴尬。好在鲁迅早逝,也就无需纠结于到底是该“识大体不做声”,还是“关在牢里还要写”了。

责任编辑:赵春晓

热词:

  • 鲁迅
  • 活着
  • 聪明人
  • 知识分子
  • 说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