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情况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蔬菜专区——“供港蔬菜”,颇受消费者青睐。(10月30日《人民日报》)
“供港蔬菜”很热,引起的思考应当很冷。为什么消费者青睐“供港蔬菜”?原因在于,由于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更加严密的监管,使“供港”产品具有更高的品质保证。以蔬菜为例,从农药残留到化肥施用量,供港产品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一直都比国内的高,且有严格的检测作为保障。不合格产品不但会承担经济损失,甚至也还可能会有政治风险,谁也不敢马虎大意。
高标准是最好的监管。这不仅在于食品安全标准本身,也在于监管本身。只有高标准的食品安全诉求,才会倒逼监管更有作为。出口产品的优质和高合格率可以证明,食品安全是可以、也能够得到保障,关键在于管理者坚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每年香港40%的蔬菜来自于惠州,也就是说,以惠州模式,一个数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是完全可以自我解决优质蔬菜供应的问题。目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村土地集约化的提高,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已经不成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食品安全的“内地标准”转化为“香港标准”,并就此建立完整的检测和监督体系,并以此逼着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并因带来种植模式和方式的革命化,使食品从源头上就能得到安全保证。
安全标准过低应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一大症结。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宁可安全标准严苛一些,也不愿因为标准过于宽松而失去制约能力。在成熟的监管体系下,一旦不合格产品被清理出市场,损失惨重,势必放大对合格和优质产品的需求,形成品质上的竞争和淘汰,正面效应就会发挥主体引领作用,从而使高标准得到大面积的实施和推广。
之前有乳业行内人士说,乳品若提高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这话虽矫情,却未必不是实情——在经济主导一切的情况下,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其实是浅层次和低档次的。但痛定思痛,假若真的有了杀牛的痛苦,也可能才会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嬗变。若将“供港蔬菜”监管模式移植,在时下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至少也能解决部分问题。其真正的意义恐怕在于,通过优质食品的投放和对冲,对于整个国内食品生产的格局,将会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大面积推广的时机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