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刘义杰:完善体系建设,“供港蔬菜”的成功才可复制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09: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红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在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情况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蔬菜专区“供港蔬菜”,颇受消费者青睐。(10月30日《人民日报》)

       鲁迅写过,中国北方的大白菜系上红头绳到了日本挂起来,美其名曰龙舌兰,如今“供港蔬菜”成为噱头,并在一些地方畅销。的确,看看那些名头“种植生产基地备案管理,纪录保存2年,检验检疫部门随时监控”“加工产品溯源、农药残留检测等制度,层层关卡保安全”……与咱们平时吃的蔬菜一笔,天上地下,啧啧,的确令人羡慕的。于是乎,呼吁移植这种模式的呼声响起来了。很多专家期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但笔者不得不“唱起靡靡之音”,整个食品体系的架构不变,根本就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自我幻想。而实际上,我们现存的监管问题,已经使“供港蔬菜”内地版大打折扣了。

       当然,有网友会直接指出,据工商和农业部门公布的抽检结果,广州超市“供港蔬菜”农药残留量合格,生产加工企业的备案基地证明、营业执照、食品安全许可证等证件齐全。但是,目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采用的农残标准,是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厘定的最高残余限量,当前有3300多项,而内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807项。在此就有疑问了,在检测结果中,用的哪个标准?检测中仅仅查农药残留等传统条目意义多大?

       其实,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供港蔬菜”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在九月份《南方周末》《广州日报》等很多媒体都有报道,《新快报》记者赶赴深圳,来到供港的公司踏查。该负责人还坦言,内地超市的供港蔬菜均为输港蔬菜挑剩后的质量较好的蔬菜,比真正输港蔬菜稍逊,但仍好于市场上大部分蔬菜。实际上,我想这就是“供港蔬菜”已经在广州等地卖了多年,而没有叫这个名字的缘故。

       可以说,“供港蔬菜”不过是出口转内销被淘汰的“外贸货”,正如这些年来,外贸衣服等带给我们的经验,其对内地的市场很难有实际影响,也就是,不来一次深刻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变革,“供港蔬菜”恐怕很难复制。而实际上,据《南方周末》“供港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合格率可达到99.8%,而检验的重点在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等,而这些仪器成本之高也是很显然的。

       让“供港蔬菜”能够成为内地的模板,也就要求除了高标准的检测和部门的负责外,更需要体制的建设,比如,小农户的整合,降低农户生产蔬菜的成本,再比如开创性地实施多部门甚至民间机构的检测配合,保证其检测结果的相互制约等。而在《广州日报》读到的,香港市民任何人对蔬菜有质疑,都可以申请检测,对公众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我想也是体系建设必须突破的关口。

热词:

  • 供港蔬菜
  • 绿色
  • 有机
  • 珠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