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木木:文化建设发展要重市场不能惟市场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14: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个提法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着显著不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

  文化建设有别于经济建设。“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重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但又不能惟市场是从,市场化、商业化过了头。也就是说,既要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我们不能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排斥它的产业属性,阻碍文化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文化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改革走向歧途。当下,一些人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从一度以政治思维取代一切的极端,跳到以利润思维取代一切的另一极端。而实践告诉我们,单纯的市场手段在文化建设领域常常失灵,一切向钱看,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缺乏对社会公德和主流价值的必要担当,最终出炉的往往是“三俗”,是一些粗糙浅薄短视的易碎品。认为一味迎合市场、发展流行文化就是“接地气”、就是贴近民众,其实是一种误区。

  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也愈发深化。我们既要有健全的文化事业,也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如果完全推给市场,完全以逐利为目的,就走偏了方向,就要出问题,但如果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由政府对文化发展大包大揽、指令办事,也完全行不通。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把握好市场化的“度”,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廓清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鼓励积极、健康、有德的文化产品,限制低级、庸俗、颓废的文化产品,真正引导民众、服务社会。

  文化建设已被提上治国安邦的议事日程,新一轮全国性文化振兴运动正在开启。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促进社会文明水平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既要靠政府大力提倡,也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  (木木)

热词:

  • 文化建设
  • 文化自觉
  • 不能惟
  • 文化产品
  • 文化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