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央视网评教育系列评论之一:
建议大学生养猪呼唤就业观转变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6日 09: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央视网评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熊丙奇

      11月3日,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在一次讲座上回答大学生提问时,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去养猪,特别是对于出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风险投资小。他还声称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11月4日《武汉晚报》)

      对于叶青局长的宏论,舆论的反应颇有意思,其建议学生毕业后养猪,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认为这不失为毕业之后的一种创业选择;而针对其“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的观点,大家却不买账,认为大学生选择职业不能一味追“贵”,不但难以追上,而且很可能迷失自己,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大学办学也是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将使大学功利化。

      应该说,这都是比较理性的观念。相比几年前的社会舆论,有很大的进步。2006年,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大学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那时,普遍的观点是,大学生养猪,就是教育与人才的浪费。而之后的五年时间中,针对不时有大学生应聘去当猪肉工、扫地工、搓澡工,社会舆论都会探讨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与就业观转变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办学和社会的就业环境、制度是几个紧密相关,又容易混淆的概念。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态度,一是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只要转变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不难解决;二是大学生从事“低档”的工作,是教育的贬值,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造更多“人尽其才”的岗位。这两种态度,把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往往政府部门、学校不断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而社会舆论还是坚持大学生是精英这样的认识,反对大学生转变观念。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大学生要转变观念,与此同时,教育必须改革、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两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需要转变对大学生的定位,大学生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达3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5%,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的定位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8%不到的背景,就十分不妥。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各行各业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由此提高服务水平。

      也正是由于如此,教育必须改革。道理很简单,如果学校千校一面,培养的人才没有个性,就不能适应广泛的社会人才需要,出现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目前,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加之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我国所有高校,包括985高校和普通高职高专,都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没有特色,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的问题。这就要反对大学盲目追逐所谓的社会热门,而要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如果按照叶局长什么贵就干什么的思维,大学就成了社会服务站,结局可能是,大学干什么,什么就变得不贵了。——我国高校过去10年中,纷纷开设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所谓热门专业,这几年这些专业已经成为就业的大冷门。

      而大学生到各个行业工作,双赢的格局当是,大学生用自己的才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行业的内涵,并为更多的大学生求职、创业提供空间。可现实却不如人意,一些大学生淘粪,干的就是与普通工人一样的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大学生卖猪肉,也没有把大学所学的管理、营销知识用到工作中。这就应了社会人才高消费的担忧:研究生干本科生就可干的活,本科生干大专生,甚至高中毕业生就可胜任的工作。无疑,这不是双赢,而变为双输:大学生感到前途迷茫,有了大学生加盟的行业也没有提高服务水平。我国现在每10万人口已有9000多名大学学历人口,可我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0%,这反映出高等教育对推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明显,也造成事实上的大学生就业难。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口将达2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全面转变就业观念,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经过多次的讨论,社会舆论已经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可是,一些官员、大学办学者的认识,还没有多大进步,一味强调转变就业观念,可在推进教育改革,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却作为不大,还有的则乱作为,这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为困难。

热词:

  • 人大代表
  • 大学生
  • 就业
  • 养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