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新闻1+1》:国人科学素养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09: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央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核心提示:“医用口罩”能阻挡PM2.5,“膨大剂”能让西瓜爆炸“食用碘盐”,很预防核辐射,“超级月亮”引发日本地震。从日常生活到奥秘星空,严肃准确的科学却未何频频遭遇荒唐。本期《新闻1+1》关注:谁来“粉碎”科技谣言?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整体偏低的窘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认为媒体对科普推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他指出要加强媒体和科学家之间有效合作。

      科技谣言源于科技进步得太快,超出公众想象

      主持人董倩: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地球末日这些场景,刚才您看到的是出自电影《2012》。本来就是一部电影,关于世界末日的探讨,但从影片上映到现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面,仍然有人在想“2012”到底是不是真的?当然今天我们节目说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跟科学有关的话题。

      当猜测不仅仅限于这些科幻片,而是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变身成为各种各样关于科学的传言的时候,我们从中又能够看到些什么呢?

      解说:连续两周,同一地点,14张照片,相同视角下,记录的是11月22日至12月5日北京的天气状况,而这样的天气所催生出的是一件商品的热销。

      2011年12月7日《中国之声》:北京连续几天的雾霾天气终于是消散了,但是雾霾天气消散了,口罩热销依然热度不减。淘宝商城的数据说,12月4日,也就是三天前,那一天就卖出三万多只口罩,比此前的两个星期平均销量翻了三倍,而且两万多只都是被北京地区的用户买走的。

      解说:面对口罩的热销,甚至有媒体以“北京雾霾天气驱走杭州口罩企业的暖冬阴霾”来为热销做注解。也就在今天,有专家表示,医用口罩对于大家担心的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根本无效。恶劣的天气再次成为了商家的促销手段,而对于科学的不了解则推波助澜。而类似这样的故事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而且更为离奇。
袁欣婷 果壳网编辑: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有一个说法,就是在网上流传,那个时候那一天还没有到来,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那一天月亮会特别大,那是“超级月亮”,然后因为这个月亮会带来一些灾难。

      解说:今年3月一个关于“超级月亮”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上流传开来,传言中月球将于3月19日到达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而且当天恰逢满月,届时天空中将会出现一轮最大最亮的“超级月亮”。同时月球和地球间增大的引力,将引发地球上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而8天前发生在日本的9.0级地震,似乎为“超级月亮”的灾难说,提供一个真实而有力的注解。

      袁欣婷(果壳网编辑):直到日本地震发生以后,人们才回过头来说,果真是会带来灾难,大家好像觉得这种自然现象确实能够预示地震或者其它一些灾难的发生。

      解说:网络上的传播越炒越热,甚至还有人列出了灾难发生年份和“超级月亮”出现年份的对照,言之凿凿地断定“超级月亮”是不祥之物。详实的数字让人不得不相信“超级月亮”灾难说的真实可信。而根据调查,真实的“超级月亮”来源却是另一个版本。最初美国的一个占星师在其博客上发表了关于“超级月亮”的预言,随即美国媒体邀请了一些科学家讨论,并驳斥了这样说法。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样一条以正视听的新闻,传回国内却被断章取义。

      袁欣婷:但是在国内的一些说法里面,可能那些科学家的观点就没有被体现出来,只是在宣传说“超级月亮”来了,会带来灾难。

      解说:辟谣却成了谣言的起点,而这样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似乎并没有停止发生。回顾即将过去的2011年,例子就显而易见,食用碘盐预防核辐射,膨大剂使西瓜变炸弹,更有甚者将今年5月百年一遇的六星连珠天文奇观与2012末日论联系在一起。在信息如此高效传播的时代,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这样的事情虽然一再被击破,但它的一再发生却依旧值得人们深思。

       主持人:有一种谣言叫科学谣言,现在已经到了2011年的年底,还没有媒体进行这一年的科学谣言的一种梳理。我们不妨看看在2010年度的时候,都有哪些科技的谣言?第一,小龙虾是基因改造,用来进行水体清洁。第二,绿豆汤养生治病。第三,千年极寒。第四,NASA震惊全人类。第五,基因玉米导致动物异常。第六,桉树造就西南大旱。第七,辐射老鼠会变成超级杀人鼠。第八,古人不得癌症。第九,地震越来越频繁。如果说前九个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是有鼻子有眼的话,那么第十个护航亚丁湾只因“星门”就显得有点匪夷所思了。什么叫“星门”,科技传说亚丁湾存在着一个“星门”,它是地球和宇宙外空间的一个通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军舰去哪里,是为了去保护它、研究它,因为外星人很可能从这个“星门”进入到地球来,来侵犯人类。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像笑话一样的谣言,但是有人就深信不疑,甚至有些科学网站在辟谣的过程中,哪些人会反问辟谣者,你能给我解释,既然这是谣言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各国的军舰去哪里进行保卫呢?由此可见,谣言传播范围之广、迷信之深,真的不是一两台谣言粉碎机就能够做到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科技谣言最近一段时间就有人深信不疑呢?我们来听听果壳网主编徐来的观点。

       徐来(果壳网主编):法国几个传媒学者,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谣言》,他在副标题中称谣言是一种最古老的媒体。其实谣言本身一直都普遍存在,只不过现在因为媒介的发达,所以使得我们更容易触及这些东西,使得各种各样的谣言传播开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公众的想象,或者是已经到了一个让有一些人会感到恐惧的状态。因为不了解,因为不熟悉,或者因为一些奇奇怪怪的反感也好,这种抵触情绪也好,然后就会在这个基础上来生成一些东西。类似的情况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当工业文明刚刚进入我们国家的时候,围绕着摄影术,围绕着电力,包括围绕着铁路交通运输这些技术,其实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奇奇怪怪的流言也好、谣言也好,形成了这些东西,可能跟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略有一些相似。
 
      主持人:科技进步得太快,有些我们理解不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有些准备实在是欠缺。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就没有判断,也不能分辨出到底是真是假。比如说一开始说到2012世界末日这个问题,之前有一本书叫做《历法与纪年Ⅱ——远古与中世纪世界天文与时间》的书,书中作者就说,2012年这个计算方法是不准的,准确的应该是2062年或者2112年。那么到底哪种算法是真正准确的,哪个时间是地球的末日呢?

      我们接下来不妨看一下,近一个月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网站分析破解的科技流言:薯条致癌、一个烤鸡腿等于60根烟、洗过的苹果残留97.8%的杀虫剂、无线网络杀精、吃一包泡面要解毒32天、滴血食物传染艾滋病、炸蒜能够检测出地沟油等共计20多个。这些科技的传言字数应该都不多,而且所说的事情也都不大,但是如果这些谣言传播开来的话,那么有可能就对相关的产业还有从业人员造成巨大的影响,不信我们往下看。

      解说:如果说纯粹的科技类题材的谣言,与我们的生活还算遥远的话,那么在今年一些发生在公众身边的谣言事件,就不得不让我们有一些思考。

      这是3月16日晚上发生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盐务局的情景。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盐务局工作人员:排起来,好不好?

      解说:往常早该下班的盐务局里,到处站满了前来买盐的人,而像这样排队抢盐的情形,在那一天出现在很多城市。
     
      盐务站工作人员:我仓库门开了之后,他们过来堵住了。我仓库开了之后,现在没有办法,很多人来抢,抢去了我也没法控制。

      北京市民1:我说买点盐,还没有了呢,不知道为什么。

      北京市民2:小店和超市都抢光了。

      解说:抢盐在今年3月引发这股风潮是一则未经证实的信息,盐可以防辐射。由于当时日本核辐射的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担忧,一时间,全国很多城市开始出现食盐抢购现象。排队购盐,超市断货,有些商家开始趁机抬高盐价,食盐价格发疯般地上涨。随后,中国盐业总公司表示,海盐生产是安全的,供应有充分保障。发改委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食用盐市场检查。卫生部专家强调,通过碘盐来补碘防护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随着政府部门、专家纷纷站出来,为公众释疑辟谣,抢盐风潮两天之后开始消失,但是却又出现了另外的戏剧现象。

      2011年3月18日新闻:一些已经购买了大量食盐的市民,得知供应稳定以后,纷纷前往商店要求退货,有的甚至发生了纠纷,还拨打了110报警。

      解说:抢盐、辟谣、退盐,面对如此戏剧的现象,当时很多媒体就呼吁,在面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时,让常识和理性回归内心。事实上,在今年除了抢盐风潮,江苏的膨大剂西瓜也同样给很多有关的、无关的瓜农带来困扰。

      商贩:今天早晨要一块钱一斤,小贩子都不敢拿,曝光了,卖不掉。

      记者:现在卖多少钱一斤?

      西瓜批发商:一块二、一块三。

      记者:去年同期是什么价格?

      西瓜批发商:去年每斤一块七、一块八,从两块六一直跌到现在。

      解说:今年6月份本该是西瓜畅销的季节,但是瓜农们却不得不面对滞销的局面。因为在此之前江苏出现了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新闻,再加上膨大剂已经是瓜农种植西瓜必备品的传播,一时间人人担心吃西瓜究竟安不安全。尽管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国内外应用尚未发现对健康有害,但是今年西瓜的销路依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李大光:媒体对科普推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主持人:面对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的传言,到底应该怎么破解它呢?两点:第一,政府要在第一时间,用最快、最及时、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去马上传播开来。因为不能有任何的所谓的信息空洞,因为一点点迟疑、留下的一点点空间,都会让公众看到的还有听到,甚至想象到一些信息,他会把它堆积起来,然后用他们的这些信息的组合,去填补留下的这个信息空洞,因此不能有一点迟疑,也不能有一点空洞,这是政府应当做的。第二,媒体和科学家之间要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而且很关键要有一个彼此沟通的渠道。如果媒体和科学家之间,这个渠道沟通不畅的话,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再来听听徐来怎么说。

      徐来:实际上是对科学家工作的解读出现了问题,这种解读是双方两方面的,一方面科学家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们会使用科学语言,而科学语言当中有一些表述实际上跟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使用的词汇是一样的,但是它表达的意思可能会存在不同,那么如果你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词汇的理解,比如说相关性、可能这样一些理解去理解它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偏差。

      有的时候,媒体在报道一个事情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这种传播效果,他可能会在自己的理解范畴当中,把这个研究稍微往前走一小步、推进一小步,在描述上面,这个理解就极其容易出现偏差,包括一些网友在在传述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么很多时候流言就是这样形成的。

       主持人:媒体和科学家之间的沟通,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英国的做法。英国的科学界,英国皇家协会要求每年至少有10名到15名科学家去电视台工作一年的时间,然后电视台10到15名的工作人员再到科学家的工作室再去工作一年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彼此了解对方,到底想说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其实这种做法就是一个目的,让公众去理解科学。怎么去理解科学呢?一方面要理解科学是什么,另外一个就是科学为了什么。这样一种做法就可以让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科学精神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接下来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公众的科学素养,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素养,在面对一些难以辩清楚的所谓科技谣言面前,公众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科学素养怎么才能有呢?接下来,我们再听科学家怎么说。

      解说: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正在崛起的科技大国,这是很多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期待,但在这样的数据面前,面对着各种谣言的传播,尤其显得让人不解。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我们国家老百姓非常相信谣言,除了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水平低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科学方法。
解说:李大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从事科普推广研究已经23年。

      李大光:现在我们国家科学素养水平在全世界只达到3%,在全世界排得非常考后,美国水平最高,2008年达到28%,科学素养水平测度每个国家并不一样,可能测试并不一定很准,但是毕竟是一个国际层面的测度指标。

      解说:李大光教授既是从事科普推广研究者,也是科学推广的参与者。他认为目前积极从事科普的科学家越来越多,而且成效显著,但仍然有些问题阻碍着科普的进行。      李大光:中国科学家做科学,他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科学技术的普及不在评价范围之内。比如说我到了该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的时候,主要是看我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看我做了多少科普。不在评价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做呢?这个很简单,特别简单的事情。

      解说:除去评价机制之外,还有很多科学家出于一些个人原因,而对于科普存在顾虑。

      李大光:大多数中青年科学家没有完全动员起来,没有完全去做,没有动员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文化上的原因,文化上的原因在哪儿?一个是他们觉得我做科研的人员,我去讲这么浅显的事情,是不是会影响我的学术生涯。

      解说:在李大光教授看来,科学家和媒体力量的结合,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李大光:作为媒体来说,电视台不应该只追求收视率,出版社不应该只仅仅追求它的发行量。这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支持政策,这种支持政策就是应该国家支持。

      解说:但是只有支持还不够,科学家本身在科普能力上的提高同样重要。

      李大光:我也做一些科普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社区。我有一个最主要的感触,就是越普通的工作、知识水平越低的,越要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才能起到效果。

      解说:但现实中能掌握这项基本功的科学家并不多,一些科普类书籍甚至出现科学家不爱看、老百姓看不懂的情况,因此科学家对于传播技巧的掌握非常重要。
李大光:比如说在美国,美国科书会就要培训科学家,不光是鼓励科学家做,而且培训科学家怎么跟媒体打交道。把你做得非常严、非常复杂的科学研究的东西,能够用特别容易懂的这种语言,跟老百姓实际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一起,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缺陷。

目前国人科学素养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
  
      主持人:说到了科学素养,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调查,从横向还有竖向这个角度看一下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2010年第8次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是横向的比较。再来看纵向的比较,1992年以来,我们做过八次科学素质的调查,2001年的时候比例1.44%,2003年1.98%,2005年1.6%,2007年2.25%。说到科学素养的调查由三个维度组成,一个是科学知识、一个是科学方法,再有就是科学精神。如果从这两个横向和竖向的比较来看,我们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的确是不高,但是这么绝对的比较,可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再来看一次调查,同样是这次科学素养调查中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很快,其中科学新发现71.6%,医学新进展71.1%多,新发明和新技术68.2%,都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一二十个百分点。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称作是现代化、文明,公民能不能拥有理性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两方面:一方面就要提高科普,刚才李教授已经着重强调;另外一方面,媒体到底应该做一些什么,在面对一些纷繁复杂的科技谣言的时候,媒体从业者能不能再多一些学习、多做一些分辨,帮助公众去克服一些科技方面的恐慌,来树立一些科学方面的精神呢?毕竟科学的精神与平时的这种点点滴滴、涓涓细流般的养成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引用一名科学家说的话:“科学家每写出一篇论文,就应当写出一篇科普的文章来解释它。”

热词:

  • 新闻1+1
  • 科技谣言
  • 医用口罩
  • 膨大剂
  • 超级月亮
  • 李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