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余丰慧:CPI创新低,货币政策要转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09: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2011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12月9日 国家统计局网站)。

  这是从今年以来CPI创出的年内新低,也是从7月份创出年内6.5%最高点以来CPI连续四个月走低。高出全年控制目标4%的0.2个百分点,高出一年期存款3.5%的0.7个百分点,高出国际通胀惯例控制线3%的1.2个百分点。

  CPI连续四个月回落并且创出今年以来新低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抑制通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这使得把控制物价放在首要位置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和货币政策走势面临新选择。特别是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转向是当前争议的热门话题。

  宏观经济的两个大方面似乎给货币政策转向提供了基础。首先,物价指数连续四个月回落,说明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同时,随着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国际资本流出中国,外汇占款10月份出现了8年来的首次下降,央行用投放基础货币对冲新增外储压力消去。

  其次,后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主动调控、结构转型以及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影响,已经出现连续几个季度回调并有加大趋势,有超出宏观主动调控和经济转型控制力以外的苗头。PMI(采购经理指数)从10月的50.4降至11月的49,是自2009年2月份以来首次跌破荣衰分界线。人民币汇率连续7天触及跌停线。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还是在2008年12月初,当时人民币汇率曾连续四天触及“跌停”。上次是金融危机正在全面爆发,这次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两次跌停都是市场行为主导的。这提醒中国,必须防止宏观经济出现深度下滑。从实体经济现状看,房地产受调控不松懈影响,房价继续走低、交易量继续低迷、土地出让金继续下降一时难以改变,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仍然没有根本好转。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全面亏损。

  不可否认,两个大宏观经济背景似乎使得货币政策工具失去过紧过严的土壤。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CPI较大幅度回落并不代表通胀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并不代表助推通胀的因素根本上消除了。4.2%的通胀率仍在年初确定的控制线、国际警戒线以上,仍然高于一年期利率,还是负利率。

  输入型通胀有加剧趋势,国际大宗商品包括石油、豆类等近期上涨30%左右,对国内物价冲击正在汹涌而来。国内蔬菜等农副产品受冬季极端天气影响以及元旦和春节临近,物价已经出现再次走高苗头。在北方一些城市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已经开始反弹。同时,外汇占款一个月负增长还不能说明多大问题,是否成为趋势尚需观察。再者,人民币虽然出现了贬值,但是,长期升值格局是否变化还有不确定因素。可以说货币政策工具还没有到转向时机,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不能轻言放松。货币政策必须贯彻预调微调精神。

  央行对预调微调把握较好。虽然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近4000亿元流动性,但是,本周央票放量且利率持平,28天期正回购操作放量,91天期正回购重启,令单周资金回笼量创下近8个月新高达1010亿元。央行的“一放一收”以及央票利率持平传递的维稳信号,都印证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微调性质。未来一个时期不应该考虑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更不应该考虑降息。

  明年宏观政策应该主要集中在财税政策上,把此作为重点。特别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应该加大力度。在税收优惠方面,要更多地为小微企业、草根创业者提供良好税收环境。建议对小微企业、草根创业者的行政性收费项目全部免除,尽快推出降低高速公路等过路费的具体政策。把明年起实施的增值税扩围改革落到实处,彻底消除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原来存在的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促使第三产业加快升级换代。考虑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刺激居民消费。

热词:

  • CPI
  • 货币政策
  • 跌停
  • 央行
  • 控制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