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舒锋:正视“上大学没用”背后的阶层板结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13: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千龙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打从2002年开始,陕西农民韩培印的人生都汇聚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他在上面写下颜色不一、密密麻麻的字:更多的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9年前,当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个瘦弱、文静的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可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

    当用“农民砸锅卖铁供儿上大学 儿子毕业工资不如爸”来概括农民韩培印的遭遇时,我们可能想象得到这就是期待中的“出人头地”的儿子未来吗?或许,辛酸的不仅仅是农民韩培印父子吧?

    那么,我们靠什么回应“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的困惑呢?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曾举过一个“感谢自己没有考上大学”例子。可以说,无论是“感谢没有考上大学”还是“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在现实中都已经并非个例,而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情绪,越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这种情绪越明显,对此,该如何审视?

    韩培印的“上大学无用”并不真的认为上大学没有用,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让他们对教育之于个人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教育能否改善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怀疑。 “上大学无用”只是他们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奈而失望的表达。或许,认为这是受教育者矛盾心理的表现更为合适。

    低收入阶层更关注教育的直接价值,关注的是教育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点什么。对他们来说,不选择教育意味着失去很重要的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机会,但选择并教育,不但成本巨大,更因为低回报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使生活面临更大的挑战。教育对他们来说,已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上大学无用”就是证明。

    “上大学无用”的背后是教育成了风险投资,并且回报能力在降低。在伦敦, 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名高校毕业生的年薪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25%,即高出7200英镑,没有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年薪为2.86万英镑。但在我们这里出现了相反的倾向。

    与“上大学无用”有关的社会背景是,教育在人的社会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实质上已经弱化,社会资本等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强。相反地,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支持因子。高分或有钱上名校,低分或无钱只能上二、三流的学校,而上二、三流的学校更多地意味着毕业生难找工作或找到工资较低的工作。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性在减小,教育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要命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工作收入已经与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关系不大,而与这个人所属的利益集团、阶层以及父母、亲属所处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教育也失去了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一个人的地位与这个人所受教育的关系不断弱化。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均等使教育的选拔功能与阶层流动功能不断丧失,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怀疑,产生“上大学无用”认识。

    阶层的逐步固化,权力的严重世袭已经使教育难以跨越二元体制造成的机会鸿沟,难以改变农民子女的命运,从而导致“上大学无用”的抬头。集中到一点就是说,“上大学无用”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弱化,使普通人的就业越来越艰难,通过市场途径实现阶层流动、改善自己地位的机会越来越少。

    “上大学无用”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根源,而且是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各种社会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舒锋)

热词:

  • 阶层流动
  • 上大学无用
  • 板结
  • 考上大学
  • 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