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许朝军:“蓝天”与公众感受有差距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09: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3版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公民发言

  在连续两年320个蓝天目标未完成后,南京降低标准,制定出今年310天的“蓝天目标”。应该说,今年的蓝天目标已经毫无疑问地完成了。然而,对于这样的“喜讯”,很多市民心中却有疑问:官方数据与实际感受差距太大了,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数据却还是良好。(12月26日《扬子晚报》)

  一边是职能部门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数据中体现出“重污染”在上半年仅为2天,分别是春节2月3日的重污染,和5月2日受沙尘暴影响引发的重污染。除了这两天,其余表现均为“轻度污染”范围。但公众感受到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使在6月3日这一天,当天发生了两次重度污染,数据显示依旧也仅为“轻度污染”。然而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发布的时段性空气质量指数却显示,当天凌晨3时左右,空气污染指数就达到300的重污染。等到了晚上9点,空气瞬时污染指数又达到435,再次重污染,能见度低于3公里。空气中监测出大量“黑碳”物质,意味着又是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浓烟惹的祸。尽管大家遭遇了如此不堪的天气,但依据自动监测数据统计公布的空气定性评价,却始终坚挺地表现为“轻度污染”。

  一边是公众感受为中度污染的天气,但在职能部门自动监测数据统计公布的空气定性评价,却毫无例外都是“轻度污染”。公众的感受和环保部门公布的蓝天标准之间,为何存在这样的差距呢?如果这个差距存在,那么很显然,“蓝天目标”与公众感受也是不同的。同在一个蓝天下,为何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天气评价迥异呢?

  用当地环保部门的解释,出现公众感受和天气监测评价差距,首先是缘于现行的监测体系的落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来自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项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监测时段为前一天的中午12点到当天中午12点,所以当天下午的污染数据则要在第二天才能体现出来,这就使得空气监测数据十分滞后。而且,监测出来的这一时段的空气污染属于平均值,即使当天有时间段污染很严重,但很快也被一天的浓度“平均”稀释掉了。其次是南京的“灰锅盖”天气现象是由灰霾造成的,即PM2.5的颗粒物,目前这一指标的监测并没有在国内全面进行,也未有公开相关数据。所以尽管南京环保和气象部门也在监测,但只是作为参考数据,并不对外发布。

  但不管怎么说,“蓝天目标”如果与公众感受差距过大,那么这个检测标准除了能达到所谓的“蓝天目标”之外,其实了无意义,其检测数据的结果也仅仅是为了某种指标而进行的自欺欺人的检测把戏,如果是这样,那么要这样的检测还有何用?这对于公众对天气状况的知情权和对环保的评价权,又有何意义和参考价值?无怪乎南京民间就有人士开始集资进行自测PM2.5行动了。

  不管是天气自动检测也好,是空气质量科学把握也好,类似行为虽然是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但不要忘了这种职责的本身,其实就是在于对空气质量实行科学的评价进而促进环保改善和生态调整,并科学地给公众提供天气参考。如果我们一直使用滞后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检测方法,不仅难以回避检测结果大好但公众不买账的尴尬,而且也使这种煞费力气的检测陷于失信和丧失权威的尴尬。因此,对于环保部门而言,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对“蓝天目标”和公众感受之间差距的存在进行煞有介事地解释,而应该是从这种差距的存在入手,从真正维护环境生态的角度入手,去科学地调整和完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用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去回应公众对天气感受存在质疑期盼改进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天气脸面”的角度入手去追求所谓的“蓝天目标”。

热词:

  • 蓝天
  • 重污染
  • 蓝天目标
  • 轻度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