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王聃(湖南媒体人)
部分乳制品从下月1日起开始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2元。(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24版)
岁末年尾,即便涨幅不大,乳企抱团涨价的消息也来得太突然。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涨价,公众早已不陌生甚至已“逆来顺受”,不过乳制品的涨价依旧令人如鲠在喉。一方面,没有预兆、消费者几乎无法用脚投票的抱团涨价总是令人不爽;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愁肠百结的是,虽然历经数年的舆情鞭挞,我国的乳企发展依旧走在“低标准、事故频发”的路上,它更应用降价而不是涨价来获取市场的认同。
正因为如此,骤然而来的乳企涨价不能不令公众疑窦重重。抱团涨价是不是一种价格联盟?如果大型乳企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协调统一定价,那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市场垄断,是一种典型的“价格卡特尔”现象,价格主管部门必须对其纠偏或叫停。另一方面,更值得追问的是,于外界市场环境并不那么乐
观的前提下,乳企为何依旧悍然抱团涨价?它们涨价是不是另一种傲慢与偏见?
说到涨价,乳企总习惯性归咎于“成本上升”,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它经不起一驳,乳业专家王丁棉就表示,近期以来,奶源涨幅并不大,原料其实是在降价——在云山雾罩般的“成本上升论”后,乳企还悍然涨价,很显然,乳企作为逐利的“经济人”,涨价其实是在经过比较后的“最优选择”。
悍然涨价是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值得思量的是蒙牛也参与到涨价的阵营中来。在众所周知的事件过后,似乎跟着涨价就能证明自己的奶制品未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由此看来,逆市涨价也是另一种“自证清白”:你看,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是有底气的。我们没有问题产品,所以我们敢于涨价。
无论涨价的动机怎样,但不难看出,这一轮乳企涨价都不是市场规律调整的结果,无论是企业的“小
九九”还是“曲线公关”,它既是对市场规律的无视,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熟视无睹。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尽管涨价的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它们还要痛陈伪装的“成本上涨”的苦水。奶企的虚伪、习惯性的傲慢与偏见,于涨价潮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已经是一种更大的“市场之恶”。
事实上,在一个通胀的年代里,公众并不反对涨价,一到两元的涨幅也可接受。但公众显然不能接受:本身就负累骂名的乳制品行业,在产品质量的改善与产品安全性的提高上,仍无“看得见的动作”,而一旦出现稍许涨价的机会,就穷追不舍,将其利用到最大。缘于此,与其说此轮乳制品集体涨价违背了基本的市场权责对等,不如说它契合了公众对乳企业无道德无责任的“糟糕印象”——乳企抱团涨价看似将短期获益,其实是再次将自己推到消费者对立面,从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