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时评: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何以感动中国?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5日 09: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台湾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这是央视“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写给首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同胞张平宜的颁奖词。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台湾女子,是什么给她插上了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又是怎样的生命故事,让她在龙年春节温馨的“年味”还未散尽的时候,感动了全中国?

  无比坚强——张平宜的感动,源于“站出来”的侠肝义胆

  也许2011年的中国在一些网友眼中是“良心、道德很糟的一年”,但也恰恰是这一年,中国人开始集体思考比吃饱、穿暖更重要的事情。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走过的10年中,几乎每位获奖者身上都有一股“站出来”的侠义品质,有网友说,和这些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会感到踏实、有信心。而这种侠义之气,同样也在张平宜身上突显出来,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台湾海峡、飞过古人诗中“难以上青天”的蜀道,让两岸中国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希望之翼”的真正函义:有自信、有坚持、给人向上的动力。“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这样描述自己,她认为,人生总是觉得活着就应该让自己存在的价值发挥更大,所以做这样一个事情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平宜,“她看起来无比坚强”,正是这份坚强,感动了中国。

  比谁都柔软——张平宜的感动,源于一个最单纯的动力

  她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自己有两个家,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凉山;而麻风康复村的许多孩子说,他们有两个妈妈,一个就是“张阿姨”。从台北到凉山,将张平宜与孩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最初的那份割舍不下的“母爱”,就像她在“感动中国”人物短片中所说:“作为一个母亲,我怎么可能放得下?”是的,张平宜就像一个母亲,牵引着麻风村孩子们的成长: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在台北衣食无忧的张平宜,在凉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12年里,困难如影随形,她不止一次哭过,但擦干眼泪就会更加拼命地去做,不知不觉坚守了12年,“爱”成为最单纯的动力。正是人类最本真的一个“爱”字,让看起来无比坚强的张平宜“内心比谁都柔软”——这就是张平宜,是她的“爱”,感动了中国。

  跨越海峡——张平宜的感动,源于骨肉同胞的手足情深

  张平宜在颁奖现场说:我很幸运,周围有一群爱我的人,在台湾有一群善良的朋友,在大陆也有一群善良的朋友。回望往昔,张平宜常常感慨:她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越来越多来自两岸的爱心人士不断参与到大营盘的“支教”事业中,成为了她的亲密伙伴和坚实依靠。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张平宜依旧平静,在她看来,获奖的意义在于“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做更多事,紧紧拉着孩子们的手,继续往前走”——这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点点滴滴,都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年初会见张平宜时所说:充分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两岸同胞的手足深情。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作为“感动中国人物”10年评选中首次当选的台湾同胞,张平宜足以吸引全体中国人的目光。两岸发展的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曾这样妙解去年底海峡两岸民间团体评选出的年度汉字“微”:选“微”字表明两岸关系发展要从微小的事情做起。是的,“微”字沉淀着民意、反映着两岸关系的新内涵。张平宜就是这样一个从“微”字做起的普通人,她的“希望之翼”不仅仅是插在了大营盘村的孩子们身上,更是插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她对“人性”的尊重,她对“生命之美”的坚持,她留给两岸中国人的感动,都绝不会只停留在2011年!(中国台湾网评论员 赵静)

热词:

  • 张平宜
  • 感动中国
  • 感动中国人物
  • 希望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