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韩树杰:中国不必过多参与“拯救欧洲”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6日 10: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2月2日-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式访华,欧债危机问题无疑成为主要议题之一。笔者认为,对于欧债危机,中国不应该、也无必要过多参与“拯救欧洲”,而应把握其中的发展契机,坚持谨慎互利的原则有限参与。

  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欧洲自身,解决的根本出路也在欧洲自身。相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财政政策不统一、欧洲央行缺乏最终贷款人角色是欧债危机产生和扩散的主要原因。更深层次来看,欧债危机是由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进程严重不匹配造成的。因此,只有欧元区自身采取及时有效的恰当措施,加强自身金融、财政及政治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深入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欧元区来说,世界其他国家所能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是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协助;另一方面,形成对欧元区有利的、信任的国际环境更为重要。

  事实上,欧元区完全有能力解决此次危机,目前也已初见成效。欧债危机是主权债务危机,本质是信用危机,虽然对欧洲经济造成一定冲击,但并非货币(欧元)危机,更非经济危机。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德国经济去年仍实现3%的增长,其他主要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希腊等负增长国家的GDP在欧元区占比较小;欧洲央行也还没有开动印钞机来解决问题,欧元仍然坚挺;欧洲仍然是全球高收入、高福利社会的典范。去年年底,欧盟峰会上26个成员国缔结“财政契约”,加强了各国财政纪律,增强了危机救助工具,并决定提前一年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迅速推进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杠杆化,这一系列决议形成了解决欧债问题的重大利好。

  因此,贯穿去年一年的所谓欧债危机的“恶化”,并非欧元区没有解决思路和解决实力,而是需要经过博弈找到利益平衡和妥协的解决办法。解决手段的运用归根结底在于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并倒逼欧洲各国寻找大家一致接受的办法。如同美国国债违约危机中的政治博弈一样,这种一致性优势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才能达成,但终究会达成,否则结局对博弈各方都是损害。对欧元区来说,崩溃或者倒退是各国所不能接受的,而欧债危机所推动的博弈过程也是推进欧洲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不需要任何人拯救,甚至最需要的也不是钱,而是对欧洲有信心的国际市场环境。作为一场自我实现的信心危机,有信心就有信用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失去信心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债务问题越来越糟,进而导致银行业危机,造成经济下滑。而要赢得市场的信心,就需要展现强有力的解决思路和发展前景。在某种程度上,默克尔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释欧债问题的最新进展并赢得中国和国际信心。

  当然,欧债问题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对中国而言,欧债危机既是一次重大冲击,更是一次重大机遇。从冲击的角度讲,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欧债危机恶化会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日益重视启动内需,对欧出口市场波动的影响会逐渐减小。从机遇的角度讲,谨慎参与解决欧债危机,可进一步增强我国政治经济话语权,有利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突破。

  笔者认为,坚持谨慎互利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欧债危机解决。一是谨慎参与债券投资。可考虑注资IMF的方式以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向的话语权。也可考虑直接参与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进行投资,当然这具有一定风险,需要对方提供有针对性地投资产品和担保机制;二是积极拓展实业投资。推动欧洲各国消除对中企在欧投资限制,鼓励我国企业参与欧洲实体经济投资,购买战略性资产,重点强化高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合作,拓展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空间;三是大力推进中欧贸易。中欧是彼此极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要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进一步开放彼此市场,深化贸易合作,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高新技术出口和武器禁运等方面的限制。

  总之,欧洲完全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应坚持互利互惠原则谨慎参与欧债危机的解决,把握好方向和力度,避免无效投入,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热词:

  • 杠杆化
  • 欧洲央行
  • 欧洲经济
  • 欧元区
  • 中国出口
  • 拯救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