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司马童:千万奖剧本应激活“鲇鱼编剧”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09: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工人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今年起,广电总局将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编剧、导演等进行系统培训,扩大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支柱型产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是树起“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这根“产业支柱”的中坚力量。对于广电总局3000万奖励好剧本的新举,笔者以为不应仅仅视作多了一处“奖金来源”,更当着力去引导和激活越来越多的“鲇鱼编剧”。

  业界有句行话,“在影视创作中,演员是重要的,导演是主要的,编剧才是首要的”。有关数据还显示,目前国内电视剧的产量一年已达上万集。但又不得不承认,在众多影视机构高产数字的背后,每年的精品却屈指可数,这里面凸显出的,其实是创作源头的平庸与匮乏。当“流水化”、“快餐化”,甚至是“翻炒化”、“抄袭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时,确立和形成一种“编剧为王”的创作思维,已显得刻不容缓。

  说到影视产业的世界格局或“国际惯例”,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美国,联想到好莱坞。好莱坞到底有多少“笔杆子”在吃编剧饭呢?美国西岸电影工会所统计出的编剧人数为7200人左右,东岸的编剧人数约为3500人,这还不包括大量的业余“玩票”者。据华裔影人陈冲介绍,好莱坞的编剧如果写100个剧本,顶多只有10个会被拍成影视剧,其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尽管如此,因为有着投拍剧本“最低报酬”、“赢利分享”等一系列的明确机制作保障,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创新题材的鲜活原创剧本,总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

  说广电总局每年的3000万奖励好剧本,应该着力去激活“鲇鱼编剧”,并不只是笔者的“门外之见”。去年,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视协主办的“2011首都编剧论坛”举行期间,创作了《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大量观众喜闻乐见家庭情感剧的著名编剧王丽萍便坦言,剧作家不能老是去编那些看似时髦的“应命之剧”,要努力坚持原创。有感而发、真诚写作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走红”。

  3000万元的奖励不是一个小数目,也足以窥见广电总局对扶持优秀影视剧本的激励力度。但这样一种来自政策层面的促进手段,却也很需要有所警醒和预防,切莫被“走样执行”成了小范围、小团体和小圈子的“利益大餐”。这种激励的最大意义,应该鲜明体现出一种“剧本面前,人人平等”的广义竞争标准。对于最终谁将收获“剧本红包”,不必拘泥于编剧者身份的“正统”和“非正统”之分,只须看其是否切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无激起广大观众的普遍良好反响,以及能不能展现独立原创的创作追求与精神。

热词:

  • 鲇鱼编剧
  • 好莱坞
  • 婆婆媳妇小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