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南方日报:为“住有所居”提供制度可能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09: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南方日报评论员

  把保障房体系从最初的销售为主,改为只租不售,可谓是釜底抽薪之计。没有了产权出售、房屋变卖所可能获得的巨大利益,各种关系就不会挤破脑袋打算在经适房里分一杯羹。

  前日,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公布《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根据该《方案》,全省现有的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将合并管理,统一归类为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除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外,暂停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同时,外来工也将纳入公租房轮候范围之内。

  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就提到“住有所居”,要求通过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住房困难家庭能够住上廉租房、公租房。2012年,国家确定的保障房新建套数维持在700万套。对于保障房建设,广东乃至整个中国,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广东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未来以经适房、限价房为代表的销售型保障房将逐渐淡出保障房体系,保障房基本以租赁为主。事实上,这一原则回归到建设保障房题中应有之义——“住有所居”。

  在保障房仍以销售为主的时候,表面上看,经适房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但是不断曝光的事件却让人们大为不安。福建上杭县的经适房申请名单引发网民强烈关注,因为申购者中87%为来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陕西山阳县同样也因曝出经适房申请者九成是公职人员引发围观。深圳第二次推出保障房时则在长达一年的审核、公示过程中风波不断,一些申请人资料弄虚作假,骗购、骗租事件接二连三曝光,“豪车门”、“豪宅门”、“零资产”等丑闻不绝于耳。以销售为主的经适房到底是低收入人群的“救命粮”,还是权贵者的“饭后甜点”,实在值得探讨。

  把保障房体系从最初的销售为主,改为只租不售,可谓是釜底抽薪之计。没有了产权出售、房屋变卖所可能获得的巨大利益,各种关系就不会挤破脑袋打算在经适房里分一杯羹。因为产权一旦确定,那就是雷打不动的利益。去年8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离开时带走了一样东西,就是香港的公屋资料。若算上今年,香港公屋(类似廉租房)已经走过57个年头,从最开始的仅仅只有单间空房,到现在的每家每户都有相关配套卫生间厨房等,中间经历了改造、翻新、完善,通过政府和公众人士讨论及监督,700多万人的香港目前已经解决了近一半人口的住房问题。只租不售,为解决“住有所居”问题提供了制度可能。一套经适房、限价房只能满足一户需求,而公租房则可以循环起来,让很多家庭从中受惠。

  但是,让保障房能够真正循环起来,还需要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在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租户如在申报入息或资产时作出故意虚假陈述,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最高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这些惩罚都将作为造假者的信用污点记录,影响其信用行为。实质性的追究与惩罚机制,使申请者的违法违规成本加大,铤而走险之心由此收敛,从而起到了“净化市场”的作用。目前内地很多城市开始清理整顿保障性住房市场,加大了资格核查力度,但处罚的鞭子落得似乎并不够重。深圳第二次推出保障房时,面对如潮的质疑,抵挡不住压力的职能部门终于祭出了大旗——给20名造假的保障房申请人开出了《行政处罚预告知书》,罚款5000元——这是深圳首次开出关于保障房申购的罚单,被喻为“下了狠手”。但是相形之下,骗购保障房所付出的成本实在不足挂齿。

  保障房体系从销售为主走向只租不售,无疑为“保障”这一概念提出了制度性保障。虽然与销售比,租赁谋利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是只要有利可图,总不乏逐利者的出现。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是实施过程中必须尤其重视的环节。

热词:

  • 经适房
  • 住有所居
  • 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