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费雪:“温和的物价上涨”结果是否温和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8日 09: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广州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阶段,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不仅是难以避免的,也应是可以承受的。官员在公共场所谈论热点话题,难免令人瞩目,何况又是关系民生的物价问题。一时间,议论四起。

       物价上涨水准一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讨论物价,得有数据,最直观的指标莫过于大家熟知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3月份CPI同比上涨3.6%,这数字虽然高于2月份3.2%的涨幅,但低于1月份4.5%的涨幅;不过民众的切身感受总觉得物价仍旧高企,对比起来,这一数据似乎并未真切描画出物价上涨之痛。

       CPI为何偏离民众感受?首先,CPI中食品占据不菲份额,也正因此,中国CPI(Consumer PriceIndex)被戏称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Index)。这恰恰是普通百姓每日生活相关的因素,因而对价格最为敏感,难免每每觉得CPI有低估之感。

       其次,CPI幅度低于民众直观感受,并非中国才有,也算是普遍现象,这也与数据滞后、数据构成等直接相关。不同之处在于,国外CPI受到的诟病要少很多,原因就在于其透明化。发达国家CPI构成细项全部上网公布,历史与横截面数据可“交互核对”,中国的CPI数据却令外界讳莫如深,数据真假往往受到外界质疑,各种CPI预测帝以及数据泄露等怪现象大行其道。

       适度物价上涨,或者通货膨胀是否有益,这一观点不仅在经济学上存在不少争议,也曾经在中国改革历史上留下印迹。理论上,往往认为保持适度温和的通胀有利于促进经济,保证就业,但是这一水准往往被认为应该控制在3%之内。彭森文章指出“绝不能简单地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只要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明显低于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这种可控的、温和的物价上涨就是社会可承受的,也是宏观政策可接受的”。

       对中国而言,CPI近些年屡屡超出3%这一红线,表明物价上涨是事实,争论是不是通货膨胀不过是名词游戏。

       文章指出中国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只是一个美好愿望,“2005年到2010年,我国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42%,土地交易价格累计上升了79.2%,农村用工成本累计上升了1.36倍。这些成本,迟早都要反映到最终价格上。”这话道理没错,也描述了通货膨胀的成本起源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并未点明。

       通货膨胀高企,往往引发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满。不过,如果认真考察,这几年的通货膨胀主要诱因或许在于财政政策推动,也就是2008年之后急速追加的投资项目驱动了通货膨胀的加剧,这才是所谓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主要推手。

       如果深入探究民众对于物价上涨的不满,根源还是在于生活压力巨大与幸福感下降;单纯强调物价上涨快慢,其实掩盖了许多深层次社会结构问题。进一步看,比起物价上涨,更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国正式部门职工的平均税率超过40%,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比韩国、越南的税率高出一倍多,甚至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税负之下,物价焉能不高?即使温和通胀,也会成为民众不能承受之重。

热词:

  • 国家发改委
  • 经济转型
  • 物价上涨
  • C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