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来论:提请公权力关注每一则食药传闻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0日 07: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央视网评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邓海建

       前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爆料称,国内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养殖户为治愈奶牛因超标挤奶引发的乳房发炎,让奶牛注射大剂量抗生素,从而导致女婴早熟。国内某知名品牌鲜奶生产商对此否认,同时透露,国家允许奶牛生病时注射抗生素,但服药期间奶牛不能挤奶。(4月19日《广州日报》)
 
       从微博上疑似谣言的“明胶惊魂”,到一如地沟油大案般令公众讶异的“皮革胶囊事件”——传闻,在公共事件的跌宕起伏中扮演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角色。“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当然要抵制,但抵制谣言的最佳姿态不是抵死发誓,也不是拍胸脯站队,而是以真相的力量反驳之、击碎之。今日的《重庆晨报》消息说,业内人士表示生产胶囊可通过勾兑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控制铬含量;而专家则称明胶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200多亿元的问题胶囊流入市场,其危害不亚于当年的三聚氰胺。果真如此,那么,“破皮鞋与老酸奶的相逢”,谁说一定是可以贻笑大方的杞人之忧?
 
       回到高龄奶牛悬疑上来,法学专家的坊间之语,虽然有名人信用天然兜底,但毕竟不是专业说法,有失权威。然而,就事实来说,激素疯狂下的高龄奶,也绝非臆断之语,譬如中国奶业协会工作人员就表示,2008年以前确实存在高龄奶牛产奶的情况。此外,现实而言,仍有两重疑虑待解:一者,奶业生产产业化转型亟待破解,分散型小奶农的价格命运堪忧,典型的例证是媒体近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发现,由于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当地一斤奶价钱卖不过一瓶矿泉水。菜贱伤农,奶农生存如此多艰,那么,高龄奶牛死不退休的现象果真不存在?二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张永煜教授、贾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性早熟女童的发病过程与色氨酸、酪氨酸、三羧酸循环等多条代谢通路发生改变直接相关,实验中还检测到6种与性早熟发病相关的激素。此前,武汉、江西、山东、北京等地女婴出现性早熟现象,尽管卫生部表态称“不能判定女婴性早熟与特定食物有关”,然而,仍有专家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真相还是流言,需要的不仅是权力表态,更要有科学与逻辑的实证。
 
       谁也不希望奶粉出事,都指望奶牛是纯洁而健康的。前几日,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我们的乳品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这个论断并未得到市场或舆论的认可。有专家称,10多年前,国内奶粉市场上,洋奶粉的份额仅有三成多,目前这种局面已发生“大逆转”,甚至尽管洋奶粉的售价“一路高歌”,从每罐200元直逼每罐400元大关,但其市场占有率仍居高不下。可见,三聚氰胺将消费者伤得很深,而持续空乏的表态并不是抚平创伤的“云南白药”。
 
       食品药品,性命攸关。此等大事,宁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诸多行业乱象恰恰是因“潜规则”吹风而掀开的背景下、在名人传闻屡屡为安监质监提供诸多线索与警示的实践中,不带恶意的提醒、居心善意的揣测,何尝不是另一种代表民意关切的监督?明胶事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那么,可否提请公权部门关注每一则食药传闻,以真相的力量安抚每一颗忧懑之心?

热词:

  • 高龄奶牛
  • 激素
  • 食品安全
  • 流言
  • 权力表态
  • 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