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马长军:请别再往孩子身上贴地域标签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9日 09: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北京市教委发布“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非北京市户籍学生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经居住地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委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5月8日《新京报》)

  向非京籍学生要“五证”,必要性并不大。一方面,外地人到北京打工,除非有关部门故意不给办,暂住证、居住证、就业证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让务工人员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相关证明,应该难不倒几个人,毕竟这只是给某些乡镇干部提供一条寻租之道罢了。但我想问的是,要求打工子弟入学带“五证”,有什么法律依据吗?

  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我很为出身乡村的孩子们感到委屈。城市不肯为他们提供合格的学校,户籍所在地又不愿意或无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这才使那么多外出务工家长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却仍然无法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正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孩子身上才被贴了那么多标签,尤其是“北京的”“河南的”“安徽的”“四川的”之类的地域标签。

  有首歌唱得很动听,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可落到现实,孩子们被地域标签分成了不同的人群,这样有利于社会和谐吗?北京市民的子女长大后,也不一定只为北京工作,他们也可能会去国外;河南孩子的未来,也不一定只能待在老家,谁又能为他们画地为牢?无论他们是哪个地方的孩子,未来也都将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不应该再像他们父母这样,背负着沉重的标签。

  为什么我们至今不能全社会形成共识,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看作国家头等大事?在现实中,口头强调不少,但实际做得很不到位,很多地方都没有把孩子们一视同仁地看作国家的孩子,这不免让人遗憾。

  即使出生在偏僻乡村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花朵,也应拥有花朵一般美好的未来。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再也看不到孩子身上那些隐形却又清晰可见的标签,我们的孩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平等的教育服务,没有学校向他们伸手要什么“五证”?

热词:

  • 孩子
  • 五证
  • 北京市教委
  • 新京报
  • 学校
  • 义务教育
  • 乡镇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