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也许你不会相信,在中国越是年轻的遗产消失的速度越快。比如工业遗产消失的速度其实比古遗址、古村落、古建筑的消失速度还要快。
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有外资工业、民族工业和洋务工业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不少企业先后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可以说,中国的工业遗产形式多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能够说明这些不同阶段的工业遗产却在不断的减少中。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完成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工业遗产的产生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而由此带来的文化遗产断层,正在对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时至今日,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仍不被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工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社会、独特性和稀缺性等价值,对认识工业活动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普遍价值,已经成为人们把握近代历史、解释社会进化的重要证据和实物。其中包含的大量科技信息,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规划、产品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能够折射出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和水平;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工业文明或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也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而且工业文化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特别是产业工人及其家属、后代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血脉相连,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之一。
事实上,重视工业遗产也是世界潮流。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182个签约国中,有137个签约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23个签约国拥有的是43项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只是静态的保护。在国外,我们经常看到废弃的焦炭坑被改造成露天游泳池,矸石山巧妙地成为室内滑雪场,废料堆放场的水泥墙体成为攀岩爱好者的乐园,巨大的煤气储气罐被改造成为潜水俱乐部和时尚的购物中心,排气管道被设计成别致的滑梯,炼钢高炉的平台成为夏季露天影剧院的舞台……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化腐朽为神奇,恰如其分地使那些看上去已经十分老旧的工业遗产再度焕发青春,创造出别样的文化气质与氛围,为城市留下辉煌的昨天和独特的今天。
曾经是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的北京798,已经化身为北京文化的鲜明地标和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易中心。上海市有4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是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见证,正在被重新规划为创意仓库等创意产业集聚区……这都启示我们应该把工业遗产当做可以转换的文化资源,在尽可能尊重工业遗产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尤其应该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规划相结合,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化静态的保护为动态的科学利用。
不过,今天依然有众多的工业遗产被视为城市发展的包袱和障碍,面临着不可知的命运。请问,它们的春天在哪里?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