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宁新春:庆端午要以延续精神为念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2日 17: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红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随着日前“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龙舟赛的上演,端午节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但除了水乡片较传统的端午龙舟赛,东莞各镇都有自己的端午民俗。有网友罗列了部分镇街的端午民俗,清溪的包客家粽吃团圆饭、洪梅的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樟木头的客家人端午洗澡爱熏脚等皆有上榜。(6月20日《广州日报》)

  当我们的生活节奏快到只记得粽子的味道,也许年长者还会偶尔念起曾有过的齐心协力同划龙舟的好时光,然而,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我们正日行日远,只有依稀淡薄的文化气息还在唇齿之间游荡。“@理工短号群主吴生”说,唯有端午临近,超市里的粽子开始热卖,他才意识到节日的来临。尽管如此,他也只是买一袋粽子回家煮了吃,要么就是和朋友三三两两地进餐馆,举杯畅饮,全然忘记了还有民俗的存在。这种看法代表了许多人当下的对节日的态度,是否有文化脉络延伸至今,不是其关心的对象,所关心的是由此带来的口腹的满足。对此,有网友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和一些研究机构应该把各镇街的端午习俗进行整合推销,让市民不至于遗忘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随着老一代的逐渐淡出,新生代对历史的隔膜,与传统的疏离,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心情不无复杂地发现,韩国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了非物质遗产,而且对我国其他的文化成果也是虎视眈眈,这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愕然兼惭愧,渐渐以至于愤怒起来。然而,破坏传统,任传统文化流失,多数国人不为所动却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从换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致罹难已有三次。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新派对传统进行系统性的讨伐,从主张文字的废除到对思想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险些毙命;此后的文革期间,传统又遭一次浩劫;此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左右,千帆竞发,举国西望,传统更趋凋零;21世纪以来,新儒学兴起,却让人惊讶地发现,新儒学大幅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更趋功利,目标却是指向国教之地位,这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遮蔽作用非常严重,妨碍了对传统的保护与全面研究。

  就当下而言,思想上与传统无法连通,难免失去文化之根。当日韩汉服依然是居家服饰时,中国的一个女中学生穿着汉服走进校园居然成了轰动的新闻。今年3月19日,浙江永康丽州中学一名高三女生穿着汉服,手上拿着一杯豆浆和一个粽子,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这位女生的态度很明朗,自己喜欢汉文化,喜欢汉服服饰的大气和精美,想借着穿汉服的行为艺术来传播汉文化。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本来更应成为新闻的却已是无人关注了,学校居然把此女生赶紧送回家了事。其理由是,为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不难看到,许多学校已然失去了兼容并包的思想,对传统已当另类看待,如此,传统岂能不受伤。

  2011年,我国确定了文化强国战略,东莞也提出了文化东莞建设的目标。但是,如果不能正视传统,找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徒具传统形式的继承,显然不足以打造文化东莞,也无助于文化强国之大计。面对传统,许多学子或者学者常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然而,感叹恐怕不足以表现传统厚重之万一,真正紧要处,还是切实关注、保护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在于细微处,在于既吃粽,又能遥想起屈原,并以其哀民生之多艰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勉励自己。当屈原在江上一叶飘摇,为理想四处奔波终于沉江时,后世的纪念如果仅仅转化成口中之粽,水中之龙舟,而缺乏精神上的遥接千古、文化上的革故鼎新,那珠玉难免蒙尘,文化自然失魂。

  若要传统生生不息,精神自当世世传承。端午节来临,遥思古人,愿古人不古,魂兮归来。

热词:

  • 群主
  • 丽州
  • 汉服
  • 民俗
  • 汉文化
  • 新儒学
  • 粽子
  • 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