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姜琳:高考“状元”到底是谁的名利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09: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高考揭榜时,“状元”风再起。尽管教育部门多次下达“雪藏令”,可还是挡不住一些地方的炒作热情。从北京的文理“双状元”,四川的“被状元”,再到海南“满分状元”,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数载寒窗,金榜题名,以优异者为楷模,借鉴其经验,当然无可厚非。可现实却走了样,变了味。人们清楚地看到,在一杆杆“状元”的大旗下,大张旗鼓宣传的多是其背后的学校或所在地区。有些甚至直接拿“状元”当起了广告代言。这样的结果,客观上加剧了人们对择校问题的热衷,强化了优劣学校资源之间的差异。

  择校问题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诟病。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跻身“名校”,不惜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结果造成了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分布更为不公。重点学校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普通学校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在这样的背景下炒作高考“状元”所在学校,就是因为背后有名可得、有绩可出、有利可图,但最后却是为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和扶摇直上的“择校费”推波助澜,损害的是孩子们接受公平教育的权益。

  其实,在一场考试中拔得头筹,高考状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追捧状元的意义有多大?大多数社会公众都心知肚明。真正值得忧虑的是,高考的沉重分量和当前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导致部分家长不得不以“状元”为取向,来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及自己孩子的前途命运。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尽如人意的今天,如何真正改变对应试教育的强化和唯分数论的评判方式,理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一纸禁令成空文,背后缘由耐思量。不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升学渠道,就难以制止好事者对“状元”的炒作;不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就无法降低家长对培养“状元”学校的追捧。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理应从屡禁不止的“状元”炒作中看到根源,感到紧迫,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才能让社会的目光从几个“状元郎”转到广大孩子的健康成长上。

热词:

  • 状元
  • 高考状元
  • 名利
  • 择校费
  • 状元郎
  • 家长
  • 应试教育
  • 寒窗
  • 人才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