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来论:“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拷问城市管理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2日 08: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央视网评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王石川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进入主汛期以来首场暴雨袭击,暴雨时间长、强度大,为40年来最大。部分低洼地区和路段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截至20:30,首都机场全天取消航班347架次。另据报道,北京今日强降雨已导致多人死亡。北京消防部门21日晚接到报警,近百名小学生被山洪围困。

       这场持续的强降雨,来势凶猛,危害严重,偌大的北京城俨然变成了东方威尼斯,网友的调侃也不断。在强降雨造成多人死亡的现实语境中,诸多调侃也许不够严肃,但其折射的心态颇堪玩味,这是对城市“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不安与不满,亦是对城市管理部门应对乏力的焦急与焦虑。

       应对这场40年来最大的暴雨,北京相关部门也许席不暇暖,鼎力为之,比如北京市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北京市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联动,对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实现视频监控,建立了“一桥一预案”的专项保障方案。但揆诸现实,不能说这些举措毫无张力,但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仍是常见之景。

       暴雨来袭,处处泽国,生活在城市之中的老百姓手忙脚乱,无以安然前行,甚至惊恐于遭遇不可知的陷阱,呼救声不绝,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意味的隐喻。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座城市的GDP总量再高,高楼大厦再美轮美奂,如果一场暴雨下来,市民寸步难行,车辆浮在水中,这座城市就难说多发达。

       避免出现城市变泽国的场面,绝非容易之事。但是,不容易,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亦不等于事后诸葛。近年来,北京几乎年年出现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场景,亦不乏市民死伤之悲剧。暴雨再迅猛、再强悍,亦有迹可循,气象部门在预报之余,是否可以发布更精细的出行指南?职能部门在表态“联动”、“专项保障”以及“发布交通信息”之余,有没有确保措施到位、执行有力?出现积水之后,职能部门又能否亲临一线实地疏通,别等了雨停了积水才散去?

       毋庸讳言,城市内涝确有客观原因,比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导致大城市更容易、更频繁地成为暴雨汇集的中心。但是还应该看到,城市逢雨必涝戳中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软肋,比如只好面子、忽略里子,只追求看得见的地上,而冷落看不见的地下。当前,不少城市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为此大拆大建、贪大求洋。试问,有多少管理者,既关注城市的面子又关注城市的里子,既致力于地面上的繁华又用心于地面下的畅通?

       有学者感叹,“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此非虚言,学者所指称的体制性积弊,不只是某一个城市的病灶,而是城市普遍性的问题所在。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过六成的城市遭遇城市内涝,如果不抛弃“重地表、轻地下”等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城市成泽国恐怕会持续下去。

       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很显然,那些看不见的下水道,最能反映城市管理者的执政责任和施政艺术。下水道只是一个符号,它的深刻内涵在于,城市管理者应摈弃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即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前瞻性,少一些马后炮;多为民众谋万世之福,少为眼前利益所惑。

热词:

  • 逢雨必涝
  • 交通瘫痪
  • 城市管理
  • 暴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