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吴帅:“公立医院名医败回体制”的冷思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10: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同为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疗骨干,周乐今和李易在分别“下海”之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2010年,云南省心血管专家周乐今,被民营的同仁医院以80万年薪重金延聘,从其供职27年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毅然辞去公职。早于他一年,该省另一位心内科专家李易,带领20名骨干集体投奔民营圣约翰医院,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最大规模的人才集体跳槽事件。但体制之外,并非“美丽新世界”。周乐今三年合同期未满,即于今年年初遭院方毁约解聘,身陷与民营医院的诉讼之中。而李易在出来一个月之后就后悔了,宣称自己后半生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整个团队重新带回公职体系。(7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两位医疗专家踌躇满志地从公立医院毅然下海,一是因为优厚的阳光收入,二是可以到一种更灵活的环境氛围,大展一番拳脚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但没有意料到的是,竟然还需要完成沉重的“企业利润任务”。周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疗技术人才,最后还因为没有完成利润目标被医院管理方解聘,与对方打起官司,弄得遍体鳞伤。最后,只能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重新成为公有体制内的医生。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民营医院,专业技术能力,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恐怕还是钱惹的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营医院目前依然力量很弱小。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他们不仅要面对政策不公平的限制,还要解决市场竞争,以及信誉与效益同时发展的挑战。他们的主要应对策略,是选择和公立医院所不器重,发展不够完善的服务和专科诊疗项目,发展专科医疗,以期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私营医院的管理者,首先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赚取利润。从这点上而言,周教授创立科室一年多,竟然没有效益,这在以外行为主的“医疗企业”管理者来说,当然是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才有周教授“管理人才匮乏,急功近利”的体会。

  二位医疗专家从公立医院出来,带着“公立”的思想,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管理私营医院的科室,但在现实面前,却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一个关键在于,恐怕他们对民营医院的现状和整个医疗体制的认识是不足的。驯养的狮子,被放归野外,不但要自己觅食,求生存,还要面对没有围栏保护的荒野,谋求发展。如果仅仅是依靠个人治病救人的才华,它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国内已有数千家民营医院。但由于管办不分离,公立医院由地方卫生部门直接管理,而民营医院的建立及发展又必须经过当地卫生部门。虽然表面上,政策看起来是公平的,但在执行上却很可能充满着歧视性的色彩,歧视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与待遇。这才是民营医院生存维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因为社会民众长期以来,对公立医院的信任和对专家的崇拜,垄断了专家资源的公立医院,自然能够一枝独秀,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此涨彼竭。

  医院及科室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将会导致专业技术能力下降。如果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在公立医院,很可能同样难以逃避这一规律。当医生们都被要求完成“绩效”,都被加上效益指标的任务后,我们的医务人员还有多少精力能够投入到科研和学术发展上呢?近年来,在公立医院,频频发生医生犯低级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如何为医疗专家们在经济上减负,让更多医者们集中精力来发展学术,而不是忙于赚钱。医疗机构,作为社会的生命和健康保障部门,该如何进行管理?政府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而不应该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增加税收,就将其粗暴地推向社会,使之企业化和商业化,让医院彻底变成只知道赚钱的工具。毕竟,这种经济压力与负担最后还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到公众及政府身上。

热词:

  • 公立医院
  • 民营医院
  • 医院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