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孔祥武:粮食丰收的喜悦背后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6日 09: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夏季粮油喜获“九连丰”,冬小麦实现“九连增”。盛夏时节的粮食增产消息,给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丰收的喜悦背后,也有产粮大县遭遇的现实压力,有确保长期粮食安全的隐忧。

  “一方面要保耕地、保粮食,另一方面必须招商引资、抓财政收入,否则日常运转都有困难。”笔者近日到一个产粮大县采访,县委书记道出了不少产粮大县主政者的“纠结”。

  “粮价为百价之基”,800个产粮大县所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78%以上,产粮大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从昔日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到如今的“经济小县、财政穷县”,产粮大县在一些地方成了发展落伍的“代名词”。

  发展大潮中,不少产粮大县面临着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工业县市发展工业具有比较优势,而产粮大县则面临着争取项目、资金、用地指标上的劣势。当看着原来不如自己的县市,纷纷通过招商引资开工一个个产业园、投产一个个大项目,财政收入节节攀升,远远把自己甩在后面,“种粮的不如吃粮的”,产粮大县怎能不“纠结”?

  国家要粮食安全,地方要财政收入,农民要种粮收益。只有解开安全、财政、收益三者交织的这个结,13亿人的吃饭问题才会长久无忧。作为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粮食生产受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的双重考验。如何让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长期保持,检视着国家粮食政策的成效。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自于种粮的比较优势、效益最大化。近几年,国家给农民支付种粮补贴,实施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随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在下降。当种一年粮食的收益不及一个月的打工收入时,农民也许就会弃田而去。

  不少农民之所以种粮,只是为了不花钱买口粮,种粮的积极性不低,但增产积极性却不高。农村种粮者年龄偏大,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产粮大县更是越来越明显。而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朝夕之功。扶持大批种田能手、发展种粮大户、培育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有了种粮的规模化,才有更高的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抓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原因在于动力不足。如果国家能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尤其是产粮大县的奖励、补贴力度,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果地方政府尤其是产粮大县注重打造绿色、优质的粮食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探索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那么粮食生产的动力就会从“要我产粮”转化为“我要产粮”。

  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良田是最可宝贵的资源。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是最好的粮食安全保障。从根本上说,只有让保耕地、保粮食成为一种自主意识,粮食安全才会获得足够的保障。

热词:

  • 粮食安全
  • 粮食生产
  • 惠农政策
  • 人民论坛
  • 纠结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粮食增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