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医疗改革,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便在美国,奥巴马要推进医疗改革,也阻力重重。而中国,在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需求却极为旺盛的情况下,要推进这一改革,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自然更为困难。然而,事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涉亿万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医疗改革“举步维艰”的每一步,都会引来极大关注。
毋庸置疑,医疗改革一向就放在我们改革路线图的前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比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再比如,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在向全国推广。这些,让群众得到巨大实惠,也彰显推进医疗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无论是“看不起病”的焦虑普遍存在,还是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无论是药品的“降价死”,还是过度医疗的泛滥,也都表明,这一改革,仍在路上。
对于中国的医改,2012年是一个转折之年。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所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在今年即将交卷。审视这一方案中所定五项重点改革,无论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还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都还需要进一步破题。
如果把目光转向更为复杂也更为广阔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也在试水不同的医改模式。曾经引起极大关注的“神木模式”,因为有全国百强县的强大财力支撑而被视为“不可学”。然而,经济相对落后甚至是贫困县的湖南桑植、蓝山探索的医改,却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很多时候,这一改革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勇气和决心的问题。
而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推进医疗改革上的探索,也启示我们,医疗改革需要在“顶层设计”和“末端处置”上“双向推进”。
的确,与所有改革一样,医改也既面临整体上制度、投入的问题,各地也因情况不同而有“定制性”的问题。比如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虽集中,但面临“全国人民来看病”的压力;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可能更缺乏优秀的医生、先进的医疗器械。这就要求,顶层设计指出大方向、提出大思路、解决大问题,而各地在具体操作中,也需要因地制宜。
这样的双向推进,一方面要求政府更好、更多地进行基本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新一轮医改方案中所提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都可说是有一定普遍性的顶层设计。以基本药物制度为例,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执行零利润销售,在“以药养医”被广为诟病的情况下,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本制度”。
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各地更积极地探索,不能以没钱、没经验、时机不成熟等托辞而裹足不前。比如北京,虽然医疗供需矛盾较突出,但从成立医院管理局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正是这样从“小举措”开始的突破,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渐进式”的医改,不能只是“渐”,没有“进”。各地一小步一小步的推进,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形成改革共识,最终会成为向前的一大步。
更何况,医改涉及到的利益问题,甚至比其他方面的改革更为复杂。曾被称为“最彻底医改”的安徽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未能摆平医生、药商、患者、医院、政府的利益,甚至大医院、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也有不同的诉求。如何在医院回归公益的同时,对医生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发其积极性?如何在市场化的定价环境中,对药品生产、经销和使用进行更有力调控,打破药品暴利?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在不断地“摸石头”中探出一条自己的路。
医改是难题,但越是难题,越需要拿出闯关的决心和勇气。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推动”固然重要,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有效配合、公众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的力量。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水平,是公共救援达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详细]
这个社会需要温暖与正能量,但人们也应该明白,你为了免费的面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最为昂贵的。[详细]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需要我们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之。[详细]
买东西事后觉得买贵了,不值这个价,就应该吸取教训,下次买别的,而不是呼吁禁止所有同类商品出售。[详细]
“不得强迫自证”意味着你有权保持沉默,但这并不妨碍司法公正、惩恶扬善。[详细]
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学校的发展策略和学生的就业形势都有关系。[详细]
经营书店不应成为小资们自娱自乐的文艺买卖,当人们在蓝色港湾的湖畔颂诗之时,请不要忘了这些读不到书的孩子们。[详细]
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是基于感情的结合,而非经济因素。[详细]
没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为,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同情。[详细]
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楼市投机,更是重中之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