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270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信仰,一种淬火成钢的力量

社论 2012年6月27日07:05

6月24日晚21点02分,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由中组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通过讲述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还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记述91年来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信仰与风采,诠释了信仰的内涵与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在革命年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就是,“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这是因为,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如何救亡图存?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都行不通。怎样才能找到救中国的真正良方?1917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它看上去是身形清瘦、势单力孤,成员只有区区50多人,但是,它的手中却握着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它的心里,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的感召和支撑下,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道,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甚至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尽管前路踬踣,但共产党员矢志不移,前赴后继,这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自然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苏区、边区、解放区,用肩膀支撑起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绝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是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的憧憬。字里行间透出不屈的信仰,也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新中国成立,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入到建设时期。“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是1950年3月18日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发起人是年轻的留美学子朱光亚。这位为我国核科学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有一句名言,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同样是信仰的力量。从张秉贵到王进喜,从雷锋到焦裕禄,正是这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坚守信仰,全身投入到建设当中,我们的国家才日新月异。

进入改革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涌现更多,他们在信仰旗帜召唤下,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王瑛、吴孟超、郭明义一个个光彩夺目,感人至深。吴孟超说: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来领导我们全国富强,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吴老如何把信仰化为行动?68年从医生涯,90岁高龄,1万多名肝病患者得到救治,他对待病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他把共产党人的快乐和幸福演绎成了不老的传奇。他总是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信仰的共产党员。还有郭明义。从1991年开始,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一套80年代中期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旧房里。郭明义说,没有信仰人活得很飘,我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我是共产党员,我没有别的信仰。没有高调,没有豪言,在质朴却坚实的行动中,信仰在熠熠生辉。

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可以确信,对共产党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在寻常的经历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选择信仰、坚守信仰,为信仰不屈奋斗,这种淬火成钢的力量,必将使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

专栏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问题,“养老多轨制”才是问题

“未富先老”不是问题,“养老多轨制”才是问题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财经郎眼》常约嘉宾、擅长社会趋势营销

此“帽”应为美国戴

此“帽”应为美国戴

王嵎生:中国前APEC高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变革的阵痛既痛又长

变革的阵痛既痛又长

安惠侯:外交部亚非司前司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19期:城市水灾自救指南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水平,是公共救援达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详细]

第318期:高招“男女线”,区别对待一定有错?

这个社会需要温暖与正能量,但人们也应该明白,你为了免费的面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最为昂贵的。[详细]

第317期:暴雨天灾亟需治水之道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需要我们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之。[详细]

第316期:呼吁停发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买东西事后觉得买贵了,不值这个价,就应该吸取教训,下次买别的,而不是呼吁禁止所有同类商品出售。[详细]

第315期:刑诉法修改,“不得强迫自证”有何意义

“不得强迫自证”意味着你有权保持沉默,但这并不妨碍司法公正、惩恶扬善。[详细]

第314期:研究生就业难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学校的发展策略和学生的就业形势都有关系。[详细]

第313期:实体书店,也许再也没有春天

经营书店不应成为小资们自娱自乐的文艺买卖,当人们在蓝色港湾的湖畔颂诗之时,请不要忘了这些读不到书的孩子们。[详细]

第312期:富豪“选妃式”征婚美满了谁?

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是基于感情的结合,而非经济因素。[详细]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剧如何避免?

没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为,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同情。[详细]

第310期:天价“地王”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楼市投机,更是重中之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