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244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学者荒唐标签的背后是高校的异化

作者 丁永勋 2012年5月29日07:00

在深圳举办的某论坛上,武汉大学原校长、知名教育改革家刘道玉直言大学得了“狂躁病”,主要病征是“道德滑坡、精神虚脱、学术泡沫”。表现之一,是学术称号的泛滥,“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名号有38个之多。”(据新华社5月27日电)

熟悉高校的人都知道,“长江学者”曾是大学里除院士以外最重要的学术称号,含金量颇高,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入选的难度甚至超过评院士。对此,一些大学也真有“创意”,长江学者评不上,就自己设一个,以当地名山秀水命名的学术称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是出现了“黄河学者”叫板“长江学者”的奇异景象。这好比国内的科学家总也得不了诺贝尔奖,干脆设一个“本土诺贝尔奖”,自己给自己发奖,这样一来皆大欢喜,但终归难脱“山寨”色彩。

在高校设立“长江学者”之类的学术荣誉称号,当然有很大正面意义,无论是以政府的名义授予,还是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发起,都能起到社会参与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进行激励的作用。一所大学网罗了多少获得学术荣誉的学者,也是公众评价大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前提是这个称号要真有含金量。各种自相授受的山寨学术称号,损害了学术评价的公信力,也降低了此类称号的社会评价。

学术称号泛滥,固然是大学急功近利狂躁病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现象以及当前高校的种种弊病,共同的原因都是大学逐渐丢掉了学术机构的本色,更多朝着行政化、市场化的错误方向大步前进。无论是设立荣誉称号,还是给教授评奖、评职称等,原本都是一种考核评价手段,都有其正面意义。但问题在于评价的标准往往不以学术为中心,而是掺杂了很多学术之外的考量。学术荣誉称号之弊,不仅在于过多过滥,而且在于不看学术成果和实际影响,而看学者的官阶高低、活动能力,甚至变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学术行政化的更直观表现,是学术称号与行政级别挂钩,院士相当于“副部级”,长江学者享受“局级待遇”……一些高校还给教授分级,一级教授、二级教授,划分的主要标准和公众的关注点,往往不是学术成就和教学成果,而是享受哪一级别的待遇。

治理学术称号之乱,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还在于恢复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来面目。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唯一的推动力就是追求学术卓越,高校以追求学术卓越为标准,制定一切制度和政策。不论是院士,还是各种“学者”,学术荣誉和学术称号只有脱离行政逻辑,回归学术本位,才能真正赢得公信力,增加含金量。

专栏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问题,“养老多轨制”才是问题

“未富先老”不是问题,“养老多轨制”才是问题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财经郎眼》常约嘉宾、擅长社会趋势营销

此“帽”应为美国戴

此“帽”应为美国戴

王嵎生:中国前APEC高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变革的阵痛既痛又长

变革的阵痛既痛又长

安惠侯:外交部亚非司前司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19期:城市水灾自救指南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水平,是公共救援达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详细]

第318期:高招“男女线”,区别对待一定有错?

这个社会需要温暖与正能量,但人们也应该明白,你为了免费的面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最为昂贵的。[详细]

第317期:暴雨天灾亟需治水之道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需要我们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之。[详细]

第316期:呼吁停发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买东西事后觉得买贵了,不值这个价,就应该吸取教训,下次买别的,而不是呼吁禁止所有同类商品出售。[详细]

第315期:刑诉法修改,“不得强迫自证”有何意义

“不得强迫自证”意味着你有权保持沉默,但这并不妨碍司法公正、惩恶扬善。[详细]

第314期:研究生就业难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学校的发展策略和学生的就业形势都有关系。[详细]

第313期:实体书店,也许再也没有春天

经营书店不应成为小资们自娱自乐的文艺买卖,当人们在蓝色港湾的湖畔颂诗之时,请不要忘了这些读不到书的孩子们。[详细]

第312期:富豪“选妃式”征婚美满了谁?

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是基于感情的结合,而非经济因素。[详细]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剧如何避免?

没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为,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同情。[详细]

第310期:天价“地王”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楼市投机,更是重中之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