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3日,有网友爆料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身为评委的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宾馆“开房收钱”。湖南省教育厅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此事进行了回应:4日下午2点左右,该厅高度重视微博上反映湖南警察学院刘一兵教授在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目前已终止刘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5月6日《新京报》)
一边是开房收钱,一边是排队送钱,这是多么突兀而又让人痛心的教育溃烂。收钱的心安理得,近乎恬不知耻,送钱的虽无奈却踊跃——有时准备了钱也未必送得出,知名网友、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证实,“我打电话问我母校一个体育老师,他表示给刘教授、谢教授送了红包,蒋教授那边送礼的人太多,没送进去,他为此十分忐忑。”
职称评审送钱早已成为公开的潜规则。四位评委之一的湖南大学体育学院蒋凯教授透露,确实有教师给评委送钱的现象。其实,与其说送钱是潜规则,不如说收钱是潜规则。关于评职称,不少参评者有过这样的抱怨,“资格再老,教学水平再高,全是白搭,和领导拉不上关系,送不上钱,一边呆着去吧……就是送了钱,也不一定行,送礼的太多了啦!”评职称成了金钱和关系的较量,而不是水平的比拼,可见职称评审异化到何种地步。
评委利用职权收钱,这是典型的权力变现,已经涉嫌受贿。检察日报去年曾报道,某地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利用职权滥批教师职称指标,造成教师不送钱就不能晋升职称,被检察机关以受贿罪论处。有网友称,教育系统高级职称评聘中行贿、受贿现象严重,不给评委送钱就被淘汰。可资佐证的是,据陆群介绍,网友曝光的这种行为“十分普遍,已蔚然成风”,不送礼难过关已成普遍共识。据他了解,参评教师要给每个评委特别是评审组长送红包,“每个红包一般是四五千元。”
如今,尚无法确定湖南此起事件真相如何,但刘一兵教授已被终止评委资格,看来此事隐匿着不少秘密。终止刘一兵的评委资格显然不是终点。就目前而言,有几点需要厘清,其一,刘一兵是否涉嫌索贿、受贿?其二,其他评委是否存在类似收钱现象?其三,刘一兵们当初是如何被遴选为评委的?其四,职称评审的评委本应该保密,谁泄露的?是否属于主动泄露以便于收钱?其五,“送钱评职称,七八年前已开始”,监管部门是否涉嫌失职?其六,如何保证此次职称评审公开、公平和公正?
当然,还需反思的是,开房收钱和排队送钱的背后,皆为着一个原点,即职称,这就需要追问,职称为何具有如此之高的含金量?职称,职称,因评职称而上演了多么丑陋、荒诞甚至邪恶的故事?收礼送礼还算“文明”,为了评职称还发生过暴力现象。日前,武汉大学法学院一副教授对该院一名教授大打出手,原因是“未评上教授职称”,被打教授正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如此怪相的背后,是因为职称牵扯着太肥沃的福利与隐性的权力支配,换言之,职称与利益直接挂钩。一旦评上相关职称,就拥有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好处,而评不上职称的话则没有话语权。
可以说,职称崇拜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污染之源,正因为职称被赋予了本不该具有的热度与高度,才导致职称成为抢手货,于是评委炙手可热,可以坐地收钱。
开房收钱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些评委已经连最后的遮羞布都不愿意要了。职称评定腐败,伤害的是教育尊严,这种赤裸裸的教育腐败,将会导致多么可怕后果,毋庸赘言。遏制职称评审腐败,就需要改革和完善评审制度,切断评委寻租的利益冲动,除了加大对索贿、受贿者的违法成本,还应该淡化职称的含金量,尽快祛除职称崇拜的现实土壤。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水平,是公共救援达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详细]
这个社会需要温暖与正能量,但人们也应该明白,你为了免费的面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最为昂贵的。[详细]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需要我们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之。[详细]
买东西事后觉得买贵了,不值这个价,就应该吸取教训,下次买别的,而不是呼吁禁止所有同类商品出售。[详细]
“不得强迫自证”意味着你有权保持沉默,但这并不妨碍司法公正、惩恶扬善。[详细]
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学校的发展策略和学生的就业形势都有关系。[详细]
经营书店不应成为小资们自娱自乐的文艺买卖,当人们在蓝色港湾的湖畔颂诗之时,请不要忘了这些读不到书的孩子们。[详细]
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是基于感情的结合,而非经济因素。[详细]
没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为,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同情。[详细]
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楼市投机,更是重中之重。[详细]